春分:据说古代人在今天都会吃这两样东西  | 四季国风
文创
文创 > 风向智库 > 正文

春分:据说古代人在今天都会吃这两样东西 | 四季国风

“当这座城市没有办法敞开怀抱迎接宾客的时候,想用自己的爱和创意,让大家重新爱上这座城市,看到她动人的魅力。”荒农Phoebe在武汉封城时,决定留下,与这座城市共渡难关。为了向大家传递一个真实的武汉,她设计了“这里是武汉”系列珠宝,春分海报中的古琴台珠宝就来自她的创意设计。这组作品也因与武汉人文历史的共鸣,引来上万人转发点赞,和不少媒体的转载报道。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知音之谊。”汉阳古琴台又叫“俞伯牙台”,一曲高山流水,既是对“觅知音”的向往与想象,也代表着,在这特殊时期中武汉人民平凡而伟大的付出和全国各地百姓的相望相守。生活有起有伏,但爱源源不断,春分至,白昼渐长,光明和希望终将覆盖大地的每一片角落。

*本期节气海报由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GIC设计教师荒农Phoebe、志愿者和文创频道编辑共同策划设计

踏莎行 · 雨霁风光

北宋 · 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

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也提到:“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日,太阳直射赤道,白昼与黑夜等长,春天走到了中途。再往后,日子是要一天比一天敞亮起来了。

张大千,策杖踏春图

“春”,在《说文解字》中是艹、屯、日组合,为“萅”。日指阳气,它在下“推阴而上”,艹、屯、日的关系是,阴阳相推,使草木繁盛。中间的“屯”是草木出地的象形,联系《周易》屯卦的意思,又是“刚柔始交而难生”。此字形到汉隶,才借“三生万物”意,简化为“春”。

往年的春天是渐进式的,从腊梅绽放到迎春花黄,从草色青青到桃李芬芳。但这个春天却略有不同,蛰伏了一个冬季的人们,走出家门,猝不及防就被积蓄已久的春光撞了个满怀。春分,是白昼渐长,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记录和抚摸落下的蓬勃花开、枝繁叶茂。

【礼俗】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在《农桑通诀》中,就对古时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和农桑耕作情况进行了记载。

一候,玄鸟至。春分之日,“玄鸟至”,“玄鸟”即“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燕子,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清 郎世宁,《锦春图》局部

在轰隆隆的雷雨声远去后,春分到了,它是很多事物的分界线:严寒和温暖,肃杀和生机,残枝和嫩芽,雪和雨,甚至夜晚和白昼,都在这一天和解、共存、交替,此消彼长。一年有三百六十多天,却只有春分、秋分从名字上标明了“平均”之意,所以中国古代向来对这两个日子也格外重视,在春分这天抑有很多象征着“新”开始的礼俗。

酿酒——这个季节里万物复苏,温度适宜微生物发酵,同时,也是出于祭祀与庆典的需要,古人会选择在今天造春分酒。

图源网络

《于潜县志》记载,当地“‘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蜀人作酴酒法,正月、二月作之。穄米酎法,正月作,但一直到七月才熟,“至五月大雨后,夜暂开看,有清中饮,还泥封。至七月,好熟。接饮,不押。三年停之,亦不动”。也就是说,这种酒可以保存三年,这在当时是极其不容易的。

而早在诗经里便有酿造春酒以求长寿的习俗,《诗·豳风·七月》有言:“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醋,《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唐朝诗人赵嘏在诗中写道:“春酿正风流,梨花莫问愁。”宋代周密曾感叹:“薰然四体知,恍若醉春酿。”明清时期关于春酿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在山西陵川,春分这天不仅要酿酒,还要用酒、醋祭祀先农,祈求庄稼丰收。

图源网络

在春分之际,以黄泥封住窖池,窖泥中的微生物,迅速繁衍、渗透进入拌料当中,与五粮对话、联姻、融合,在奇妙的化学反应后,佳酿终成。民间流传:“好酒知时节,春分佳酿贵如金。”春酿,便是每年春天,天气乍暖还寒之时,酿酒人酿出的酒。

祭日——作为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春分”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有一系列的祭祀庆典,《礼记》:“祭日于坛。”

自古中国就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祭日典礼。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康熙朝大清会典载:“顺治八年题准,大明之神,从祀天坛外,更立朝日坛,每年于春分日卯时致祭。”

图源网络

日即太阳,大明之神即太阳神。人类对太阳的崇拜由来已久,太阳被人类赋予神性,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太阳神的敬畏,希望通过祭祀得到太阳神的庇护。国家典制,祀事为重。清代,每年春分之日,皇帝或亲自,或派大臣到京城东郊朝日坛进行祭日典礼,以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此外,因为“春分祭日,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所以,北京百姓在这一天会吃太阳糕,“以照临恩当思报之,习俗云可”。太阳糕既是祭日的供品,又是应节食品,有“太阳高”的寓意,太阳糕一般使用糯米加糖制成,上面用红曲水印昂首三足鸡星君(金鸡)发像,或用模具压出“金鸟圆光”代表太阳神,反映了人们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

在老北京的风俗志书《帝京岁时纪胜》中,就记载了旧时民间祭祀太阳的场景:“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太阳糕》也提到:“市人以米麪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馀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吃汤圆、粘雀子嘴——春分日,农民有吃汤圆、粘雀子嘴的习俗。

此日汤圆不但家家食用,而且要煮一些不用包心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放到田地里,引诱麻雀前来啄食,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破坏庄稼,名曰“粘雀子嘴”。

汤圆起源于中国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宁波)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把“浮元子”改称汤圆。

自古汤圆便是人们在诸多节日中会选择的美食之一,宋姜白石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清代浙派诗人符曾曰“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

美食家唐鲁孙亦对汤圆颇有研究:“上海乔家栅的汤圆,也是远近知名的,他家的甜汤圆细糯甘沁,人人争夸,姑且不谈;他家最妙的是咸味汤圆,肉馅儿选肉精纯,肥瘦适当,切剁如糜,绝不腻口。有一种荠菜馅儿的,更是碧玉溶浆,令人品味回甘,别有一种菜根香风味。另外有一种擂沙圆子,更足只此一家。

后来他在辣斐德路开了一处分店,小楼三楹,周瘦鹃、郑逸梅给它取名‘鸳鸯小阁’,不但情侣双双趋之若鹜,就是文人墨客也乐意在小楼一角雅叙谈心呢!近来也有这类汤圆应市,滋味如何不谈,当年花光酒气、蔼然如春的情调,往事如烟,现在已经渺不可得了。”

【冷知识/趣谈】燕子与春分的关系

古人以鸟来定四时八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秋、立夏立冬)。玄鸟司分,也就是由玄鸟来定春分、秋分。玄鸟,就是燕子。最早在《诗经·商颂·玄鸟》里已有了对燕子的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燕子为候鸟,与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于春风而来,此时正值万物复苏、生物繁衍的时期,也是先民祭祀高禖、祈子生育的最佳时期,而生育在原始氏族社会则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于是,燕子便与生育联系了起来,“玄鸟生商”也便是“燕子生商”。

在《尔雅》、《广雅》等辞典以及历史典籍中也提到,玄是黑色、北方,所谓“天玄地黄”,是古人关于天地萌生万物的认识。玄元是天地混沌时的一体之气,而北方对应五行中的水。春分节气,燕子从北方穿越混沌之气,就带来了春天的雨水,带来了风和日丽、春暖花开。

【节气签】

春分

二月廿七

庚子年 己卯月 壬戌日

“二节为一时,阳气上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天地之中、春分之节也。”

宜:分餐,求知,推己及人

忌:歧视,欺瞒,踟蹰不前

过了春分,春光一泻千里,阴晦尘霾涤荡而空,每一天都是怒放和盛开。

凤凰网文创频道节气签,在变化的每一天中,为你提供一份笃定的守候。

主编:宋观

策划:刘瑞祺、高晓晨

创意支持:荒农Phoebe

作者:陈子君

海报:尹志

编辑:张倪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