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查
文创
文创 > 文创资讯 > 正文

国家文物局: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查

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11月24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在乌镇举行。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在大会“青年与数字未来”分论坛上介绍,国家文物局正全力推进文物数字化工程,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查登录。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按下“暂停键”。罗静介绍,国家文物局紧急部署,一个月的时间推出2000余个在线展览,这些展览的浏览量一个月时间就超过50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全年参观人数的4倍以上。

不仅是疫情期间,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推动文物与科技的融合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罗静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加快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实体文物正以数字形式实现永久保存与开放利用。

“从万里长城的亘古绵延到千年运河的欣荣发展,从敦煌莫高窟的瑰丽奇谲到浙江良渚遗址的文明新语,这些遍布广袤大地的文化瑰宝,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他表示,国家文物局正全力推进文物数字化工程,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查登录并不断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全国馆藏文物数据资源已超过20PB。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正在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搭建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将藏品与展品、库房与展厅、观众与员工、线上与线下、馆内与馆外融为有机整体,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正在形成。

他举例说,南京博物院推出“特展运营统计监测系统”、上海博物馆搭建“董其昌数字人文展示平台”、广东省博物馆使用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这些积极的探索,将自身特色、资源禀赋与智慧系统有机结合,博物馆管理正在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近年来,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智慧服务持续升级,带来智慧化、沉浸式、个性化的参观体验,不少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罗静说,文博机构综合运用智能导览、虚拟漫游、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等手段,将前沿科技与古老文物有机结合,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推出了一批高质量、高互动性的展陈手段和文物展览。例如,敦煌研究院与华为公司联合推出的莫高窟AR地图、首都博物馆与腾讯公司合作的文物时空漫游等。

此外,全国13万处文物保护单位和近5千个博物馆基本实现互联网全覆盖,先后推出“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等优秀节目,诞生了“惊奇博物馆”“三星堆·荣耀觉醒”“时空博物馆卡”等系列动画、动漫和游戏。

眼下,故宫口红等博物馆文创产品颇受消费者青睐。罗静介绍,国家文物局推进文物博物馆著作权、商标权、品牌授权,促进文物与相关行业的深入融合,诞生了“莫高讲堂”等研学线路,树立了“故宫文创”等文创品牌,催生了一批创新平台。

罗静希望,未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让文物+科技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他表示,未来国家文物局将持续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构筑智慧化开放管理平台,打通博物馆与社会的沟通渠道,策划开放性参与项目,让文物博物馆的爱好者,特别青年朋友从博物馆的“观赏者”变为博物馆的“建设者”,共同设计推出符合公众需求、富有时代特色、充满朝气活力的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

同时,创新政府治理模式,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文物博物馆技术驱动和内容创新的生态环境,加快知识产权管理、渠道合作、跨界创新等重要环节的制度建设,促进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推进文物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此外,大力推广“博物馆之友”“文化守望者”等文化社区平台建设,聚集文物博物馆爱好者。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