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奶奶”张克群《杂话建筑》新书发布会举办
文创
文创 > 文创资讯 > 正文

“清华奶奶”张克群《杂话建筑》新书发布会举办

12月13日下午的前门北京坊PageOne书店,早早就坐满了观众。他们虽来自各行各业,却都热爱建筑文化。他们来见证的不仅是机械工业出版社主办的新书发布会,更是几位年逾古稀的老同学跨世纪聚会。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伴着音乐,张克群一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把大家带到了一百年前的老北京。

这位开朗乐观的“清华奶奶”张克群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她早年受教于建筑学大家梁思成先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她家学渊源深厚,亲朋好友中名人辈出。她的父亲张维曾是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土。母亲陆士嘉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也是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校教授之一。舅公施今墨是享誉已久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女儿高晓江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工学博士。然而最出名的,还是他的儿子——高晓松。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歌词一度在网上颇为流行。高晓松多次说过,这句话源于自己的母亲张克群。然而作为一个名人的妈妈,她却没多少偶像包袱。这位已经年过古稀的建筑学人,迄今还在笔耕不辍写着属于自己的建筑文字,并屡有新作诞生。

说起自己何时掉进了学建筑这个“坑”,张克群不无幽默和感慨地回忆道:“1959年我上高二,那一年清华组织教师去北戴河休养。那天,我在岸边画画,梁先生湿了吧唧地从海里爬出来说,你喜欢画画,将来就学建筑。”

这次的活动,张克群还邀请了四位老同学作为嘉宾一起前来。马国馨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柴裴义先生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汉民先生,是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也是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罗健敏先生今年已经83岁高龄,是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约翰·马丁公司顾问总规划师。这几位老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建筑先师梁思成的学生。

对话他们的是两位年轻的女士,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宸冰阅读的创始人宸冰女士,和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东晔博士。

几位老先生回忆起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建筑先贤,在战乱中依旧坚持测绘古建、走访村落,条件艰辛异常,却初衷不改、坚韧执着,创建并完善了建筑学科,建立清华大学建筑系,才培养起了他们这样一批最早的建筑专业人才,并在各行各业发挥光与热。

而如今,已超过梁思成先生享寿的张克群,却还在追随着老师的脚步,不断考察、调研,传承着中国的建筑文化。因观众提问而说起自己考察经历的张克群,从手提袋中掏出了一个又一个折页小本子——她每去一处便要做极为详尽的策划与资料查阅,还不厌其烦将建筑构件、形制、布局等一一手绘描摹。

最后主持人提出三个问题,被现场专业而认真的观众纷纷“破解”,其中的一个问题“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建筑是什么?”还引来了观众的广泛热议,直到结束亦有不少观众留连其间。

“这部书,最大的意义就是我的爱国情怀。从我的老师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到我这部《杂话建筑》,都凝结着我们自始不变的爱国情怀。”这是张克群主题演讲的结束语。建筑,是最具感情和温度的人类活动载体,具有独特的时间与生命,是每一个过客寄托自己“存在”与“情思”的方式,是人类与社会、世界乃至天地万物形成关联的纽带。在某种程度上,建筑即使倒塌,也是不朽的。而张克群老师的《杂话建筑》,正为大家阐述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这种“不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