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考察一行人,从佳县乘船渡黄河
12月22日,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深圳举行,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等奖项在颁奖盛典一一揭晓。其中,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著名艺术家杨先让和清华美院教授、女儿杨阳撰写的《黄河十四走》一书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35年前的辛劳开拓换来山花烂漫。
杨阳教授(前排左三)在颁奖现场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民间文艺奖。“山花奖”以提高民间文艺作品的创作质量和艺术品位为宗旨,自1999年以来每两年一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推动了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此次颁奖盛典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等奖项在此次颁奖盛典一一揭晓。这些作品,有的积淀多年,有的有感于新时代新气象而作;有的来自西部边陲,有的来自东海之滨,更有的出自改革创新发祥地。民间底色,当代精神。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山花奖”评委会在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作品里,遴选出上述四类共20个优秀作品。其中,著名艺术家杨先让和清华美院教授、女儿杨阳撰写的《黄河十四走》一书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35年前的辛劳开拓换来山花烂漫。
颁奖现场,主办方给出的颁奖词为:优秀的民间文艺学术著作构建了中国文艺的基石。甘于清贫寂寞是作者的风骨,精心梳理文脉是作者的志向。他们凭借着智慧与才华、热忱与敬意,游走于过去与当下,不断推出见证民族文化自信的精品力作,丰富和完善着博大精深的中华美学体系。
颁奖仪式结束后,杨阳教授表示,“35年前我父亲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民间美术系,为了有教学的理论支撑,决定组队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全体成员为之付出了努力与艰辛。在考察的基础上,梳理并总结出中国民间艺术的脉络与本质,为高等艺术院校研究、学习民间文化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黄河十四走》已成为研究民间艺术的重要历史资料性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当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培养出的学生,如今都在文化艺术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当今民艺研究的中坚。”杨阳教授还要特别感谢了当年一起走黄河的同伴们,也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鼎力出版表示了感谢,“最最感谢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伟大的民间艺术。感谢母亲河。谢谢!”
正如杨阳教授所说,为组织“民间美术系”的教学工作、收集教材并建立民间美术的理论,杨先让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他组队“黄河十四走”的壮举。前后持续四年的黄河民艺考察,杨先让一行人的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省(区),从黄河上游一直搜寻到黄河入海口。其间,他们更数度出入民俗活动特别丰富的中游地带,如新绛、华县等地,以便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记录工作。
杨先让教授
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为台湾汉声杂志社1993年出版的《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黄河十四走》,民间艺术家们的姓名第一次传出了村落,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也留存成为珍贵的图文资料。杨先让曾向“剪花娘子”库淑兰献上研究者的崇拜,“在一座破窑洞里,我见到了真正的艺术殿堂和一位艺术大师。”杨先让用“无法替代的一座最美的艺术化身”赞美皮影艺人潘京乐。见到85岁高龄的山西剪纸能手苏兰花,杨先让注意到“她精神乐观,衣着整齐,谈吐风趣,心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拿起剪子和红纸,准确无误,每剪必成,从不浪费一点材料”。
“剪花娘子”库淑兰和杨先让教授
广西师大出版社《黄河十四走》出版发行后,尘封多年的民艺考察之旅得以经典重现,成为今天民间艺术研究的珍贵参考。此次广西师大社的版本中,还特别增加了十余篇、约两万字的杨先让撰文的《<黄河十四走>背后的故事》,从而比汉声版《黄河十四走》的内容更加详实而丰富。据悉,此奖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黄河十四走》一书继摘得“2019书业年度营销金案”之后,获得的又一重要奖项。
杨先让和杨阳
在《天末怀先让》中,黄永玉这样评价:“《黄河十四走》这一走,他把近百年来张光宇、张正宇、张仃、郁风、廖冰兄这些前辈老大哥为中国民间美术实践、奋斗、呼号,由于力薄势单成不了气候的凄楚处境,变成无限广阔的灿烂局面。”
《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杨阳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
获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自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14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区)。
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如刘兰英剪纸、苏兰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黄河十四走》以真切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记录下80年代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艺得以传唱至今。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