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燃灯计划:阅读会给“自我”带来什么?
文创
文创 > 文创资讯 > 正文

书店燃灯计划:阅读会给“自我”带来什么?

上传失败

疫情延续至今,据调查,有超过90%书店选择停业,实体业务难以为继。对于爱书的人来说,书店寄寓了太多的感情,任何一家书店的消失,都有可能是自己某些美好记忆、阅读体验的丧失,尽管它的离去可能悄无声息。

正是书店才能为城市的人们带来沉静的定力,与思考的力量。值此,广西师大出版社启动了“书店燃灯计划”,把阅读和分享移到云端,让共同怀抱阅读热望的同道在另一种媒介“相遇”,在线为书店与阅读燃灯。凤凰网文创频道也怀揣同样愿景,致力关注书店的发展状况。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们有没有认认真真地问过自己: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现如今我们为何仍坚持阅读?第一期的“书店燃灯嘉宾”的嘉宾李浩,也许能为我们带来答案。

李浩,是一位对书店和阅读情有独钟的资深书友。在纷杂的信息潮水般涌来时,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绘画,身体力行着阅读的生力行着阅读的生活方式,也在其中得到反哺,发现了宝藏,寻得继续探索文学之路的养分。

现将李浩老师的部分语录分享给大家。愿我们带着思考的微光炬火,去照亮更多的地方。(以下节选自李浩“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分享会实录)

【阅读感悟分享】

一、阅读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在这里想到一个词,就是“开卷有益”。但如果,我们把这个“有益”限定在那种过于实际的好处当中,在我看来多多少少是偏谬甚至是愚蠢的。当然好处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但是我觉得在这样的实际的好处之外,应当还有更多非实际的好处,那种“有益”可能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所以在这里,我愿意跟大家说的这个“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更多地会把它限制在“自我”上,就是说,它给我们个人能带来什么好处?它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个人的成长、智慧的丰富和习惯的养成有益处?它如何让我们过上那种经历过思虑的生活,让我们感觉内心有更多的坚定、尊严和安妥?

二、阅读给我们一间属于自我的房子

首先,我觉得阅读,会给我们一间属于自我的房子。我们可以这样想象,真正属于我们个人生命的,大约就是这样一个虚拟感的房子,它是完全属于自我的,因为我们大约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才会有一个独立的、最为强大和确定的自我。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能能够做到某种“物我两忘”。

只有在阅读中,我们才能短暂躲开“他者”对“我”的影响,我们的自我才会有更强大的呈现。脱离了阅读,我们更多的地是躲在现实身份之后的那个人,我们被种种的身份分割着。这种身份分割很多时候让我们的自我隐匿起来,而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才会慢慢地变得更为独立、更为强大、更为确定。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和他者、和爱或不爱的现实隔开,我们可以和书中的人物一起苦,一起乐,一起经历,一起思考。我们可以让自己沉浸在一个故事当中。比如说,一根松针,我可以想象成一个骑士、一个贵妇人或者一个小丑。

在阅读当中,我们的自我才能够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而其他的时候,那种自我的完整性是不存在的。你需要种种外在的关系,种种适应、改变和妥协。我在阅读,在这样的阅读时刻,我们只会在意自我的阅读感受,只会把自己摆进故事当中的那种独立性,让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它携带于身体和心灵的内部。

在武汉方舱医院阅读福山作品的患者

三、阅读的本质是感受孤独并享受、重新审视和发现它存在的侧面

有人说,人是生而孤独的。而在阅读当中有这样一个益处:我们会拓展我们的孤独、呈现我们的孤独,同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摆脱某种孤独。

因为只有在阅读的时刻,我们才突然察觉,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另外的人,在和我们一起经历共同的痛苦,共同的欢乐。从这点来说,我们会或多或少地摆脱我们的孤独感。阅读更为本质的是让我们感受孤独的同时,享受它,重新审视和发现它存在的侧面。

在阅读给我们搭建的房子里,我们和我们的孤独一起上路,起伏颠簸,顺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当然,在这些“自我的房子”里,我们必然会和那些伟大的作家、学者,伟大的作品一起来完成我们的思考:什么是个体?所谓的个体的同一性藏在哪儿?自我究竟靠什么来决定?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自己、认识了我们自己?

四、“阅读让我们拥有更多灵魂”

阅读还有另外的好处,就是能让我们过上多重的生活,让我们体验到此生永远不可能有的阅历。

像我,一个五十岁的中国男人,可能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去过纽约、伦敦、伊斯坦布尔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但这并没有妨碍我对那些属于我之外的人物、风景和经历的了解。这是为什么?因为阅读,因为我从那些他者,那些中国人、外国人,古人、现代人所书写的故事当中,了解了很多很多。

不断地阅读,让我不断地置换身份,不断地生活和不断地体验——我是一个坐在书籍当中的阅读者。是阅读让我们成为他们,把他们的那种阅历接驳在我们的身上,让我们这一生有了三辈子五辈子也体验不到的多样和丰富,让我们短暂的生命获得了展开、绵长,甚至是一种和人类共同开始、共同结束的统一性。

巴尔加斯•略萨曾谈及:“好的文学,是为人和人之间搭建桥梁,它让我们享受,让我们痛苦,也让我们惊诧。它跨越语言、信仰、风俗、习惯和偏见的障碍,让我们紧密相连。”从这点来说,我觉得阅读给我们的好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在这里重复博尔赫斯的一句话:虽然我经历的很少,但是我的阅历很多。阅读让我们看到了,或者说拥有了更多灵魂。

五、在阅读中了解、理解、体谅、悲悯,打破偏见和狭隘

如果没有对这么多图书的阅读,我可能是一个相对狭隘的人,可能有着某种固执的偏见,可能对某些人、某类人、某种民族的人,不会感觉和他们在一起。我或许不想了解和理解他们,但是文学给我建立了通道。

正是通过阅读,我们开始理解凯撒、哈德良、成吉思汗、李煜、哈姆雷特、李尔王,而在此之前,我们可能觉得这些“故人”或者虚构的人物,与我们没有半点儿关系,我们不会是他们。在日常中,我们都缺乏做帝王的野心,也缺乏做帝王的机会,我觉得我可能与农夫、铁匠的关系更近一些。

而通过阅读,我觉得开始理解他们。我突然发现,我竟然和他们的内心挣扎,和他们内心的种种波澜,构成了一种共通的关系。在此之前,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试图走进她们的内心,看看其中都有什么,发生着什么。恰恰是阅读,让我们对他们和她们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和理解,进而是体谅,是真切的悲悯。而这种悲悯,对我们理解、体谅和体恤他人,其实非常地重要。

米兰·昆德拉对我们“先于理解之前作出判断”的盲目热情提出过警告,然而多数的时候多数人总是习惯于这种愚蠢。我成为他者,我在他者身上发现属于我的魔鬼和天使,这是阅读所给予我们的。

成为他者可能会让我们的判断有更多的忐忑和摇摆,而这种忐忑和摇摆,恰恰是一种文明性的标志,是一种可贵的进步。正是有了这份忐忑和摇摆,才让我们更多地避免对他者尤其是弱者的无端伤害,才能努力地避免陷入被阿伦特指认的“平庸的恶”,在决定的时候,多一些具有情怀的人性。我珍视它,如同珍视那些被忽略的黄金。

【互动提问】

Q1:如何有效地阅读经典?因为工作,很难抽出大片的时间来阅读,日常如何分配时间用于阅读?

A1:经典是不能用囫囵吞枣的方式来对待的。他们就像对心脏或者大脑有效的那种要紧一样。拿出点耐心,认真地读。因为你最终阅读经典的目的,并不是需要说自己知道了多少经典,而更多的是它能够在哪一方面来补益我们。所以在某种程度来说,有效的阅读必须把它敲碎,然后再重新拼合到一起。

日常的阅读,我建议要有相对整块的时间,哪怕是只有一个小时——早晨的,或者晚上的一个小时。

Q2:如果是用于写作积累的阅读要怎么读?怎么从阅读中学习写作?

A2:怎么从阅读当中学习写作,我确实有好多的体会。我觉得从阅读当中学习写作,更多的是体会,然后要拿出耐心来拆解。“解剖学”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

Q3: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AI技术是否会替代作家,为广大读者书写出更好的反映时代面貌和人性幽暗的作品?

A3:毫无疑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工智能对人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他自我的学习能力让人惊讶和惊艳。它们在经历了诸多的学习后,也许不远的将来,他们在某方面来说,完全能够写出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那样的作品来。

但是我多多少少对作家这职业还保有一些小小的信心。某些方面来说,因为作家有些思维方式相对来说保证的是差异性,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不正确的,他有偏执、偏见和偶然。而科技的目的和要求更多的是会要完美、完整和统一。哲学更多的考察的是人类的整体,或者是一个群体的整体。文学,恰恰把强光放在一个具体的个人,甚至有偏见的个人身上。所以这点来说,我觉得小冰或者说人工智能可能不会这样做,也不允许自己这样做。最终它和我们之间还是有一个分工上的区别。可能作家在一个阶段之内,一个漫长的阶段内,是不容易被替代的。

“如果世界上真有天堂,那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正如毛姆说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书店让所有的避难所有了可贵的交集。对此,凤凰网文创频道也认为,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主动去思考和权衡,而这正是阅读能给予我们的——而其由此推出的“国潮书单”系列,正是希望大家能做思考的火炬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处汲取力量。毕竟,此刻,我们虽然不能在书店比肩而立,至少可以一起通过阅读,倾听彼此的灵魂。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