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乍响万象更新,吉 | 四季国风
文创
文创 > 风向智库 > 正文

春雷乍响万象更新,吉 | 四季国风

【编者寄语】

我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也是凤凰网文创频道实习编辑。春节以来,我和同学们都投身知识战“疫”的行列。有人在微信群里辟谣各类假消息,有人的通过网络直播反馈武汉最真实的现状。我线上辅助社区工作人员填报疫情人员信息,并和同事们并肩站在媒体抗疫第一线。

危机面前的坚守弥足珍贵,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同样令人感动。惊蛰到,武汉大学的早樱悄然绽放;春意渐浓,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声援武汉。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等九所高校的“校花”为武大樱花送祝福。

随着日前武汉首家方舱医院的“休舱”,截至3月1日累计232人治愈出院,寒冬带来的凛冽就快要消散,盎然生气已然开始复苏。东湖日出,万林日落,漫天樱花,等我们归珈!

*本期节气海报由志愿者、武汉大学学子和文创频道编辑共同策划设计

春日杂兴五首其五

宋代 · 陈棣

料峭寒犹薄,阴云带晚烟。

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

日永消香篆,愁浓逼酒船。

为君借余景,收拾赋新篇。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农历二月,春雷始发,整个宇宙就像天地初开一般,地下的昆虫也渐次苏醒,历经寒冬的蜕变,复苏在盎然生趣的春天。

刘大鸿,《惊蛰》

“雷”字,其甲骨文形体本来指的是火球,也就是闪电中夹杂的火球,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表示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小篆则变成了会意字,从雨,下象雷声相连之形,意喻打雷下雨。《说文》曰:“雷霆余声钤钤,所以挺出万物也”。

预谋了整个冬天的春雷,炸开漫山遍野的花朵,一改孟春时节小雨“淅沥”,草色“近却无”的含蓄试探,仲春的号角吹响,春天终究不可阻挡地来了。

【礼俗】

我国古代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在《章龟经》中就有惊蛰节后“仓庚鸣” “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等物候记载。

一候,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三候,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以为其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化”意为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惊蛰是卯月之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是能量迸发的月份。春雷萌动后风雨来了又去,时间有些紧迫,嫩芽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人间也开始忙忙碌碌,一年春耕由此开始。在这样的时节里,中国民间自然也流传着应景的习俗。

清 袁江,《春雷起蛰图》

除虫——惊蛰至,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开始骚动,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正如宋代诗人张元干诗云:“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在这一天,我国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除虫形式,但均以“物”代虫,更重仪式感。

湖北土家族有“射虫日”,即惊蛰日前在田里画出弓箭的形状以模拟射虫;浙江宁波惊蛰日有“扫虫节”,农家会拿着扫把到田里举行扫虫仪式;江浙一带甚至会把扫把插在田间,恳请扫帚神显灵扫除害虫;客家人会在这一天炒豆子、米谷、南瓜子等蔬菜种子,谓之“炒虫”,无独有偶,在陕西,一些地区也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就像虫子在锅中受热而蹦跳似的。

联想至当下,严重的印巴蝗灾、东非蝗灾正肆虐,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出预警,希望各国高度戒备,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荒。作为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世界上发生频次较多的三大自然灾害,我国历史上,因蝗虫产生的蝗灾亦不甚枚举,因此造成饥荒、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失序的惨痛于史书上历历在目。

图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不得不提的是史上有名的“姚崇治蝗”,在古人深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认为“蝗灾”与日食等天文现象都是自然规律不愿治理的阻力下,姚崇坚持“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的方法,既科学"除蝗",又体现对蝗虫的人性化处理,才得到当时老百姓的理解和拥护,最终成功治理蝗灾,使老百姓得以"躬耕于其田"。

“惊蛰”除虫的仪式感之下,是国人与大自然相处几千年,常怀敬畏之心的映射。也时刻警醒人们,做好准备,没人知道下一次灾难会何时袭来,又会源于哪个物种。

祭雷神——古时的许多地方,每逢惊蛰,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雷神庙里燃香祭拜。

《周礼》中云:“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可见惊蛰一词,源于雷声,而古人也自然地在隆隆雷声的“熏陶”下,构建出了雷神的形象。东汉王充的《论衡》里面记载,当时的人们在给雷神画像的时候,一般都是画成一个大汉的形象,一手拿着连鼓,一手拿着上方下尖的锥子。当时的人认为,轰隆隆那个雷声,就是雷公用连鼓发出的;而比较尖利的雷声,则是雷公挥锥的声音。这个雷公的形象流传时间很长,唐代敦煌石窟里的雷公形象,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再到后来,大概明清时期,雷公的形象又有了变化,变成长着鸟嘴肉翅,手持斧凿的形象。

莫高窟329窟,初唐雷公图

但在惊蛰之日,雷声唤醒万物,是以人间方知春至,已成共识,祭祀雷神,实际也就是百姓在祈求风调雨顺。此外,在这天,因为“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吃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俗语说“惊蛰吃梨,与病毒别离。” 因为古代未知生物类别比较多,很多传染病没有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预防,远“离”病毒。也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图源网络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梨”和“犁”同音,也象征着春耕的开始。

梨是我国传统嘉果,栽培历史三千年以上,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里就有“上林宛有紫梨、青梨、大谷梨、细叶梨、紫条梨及瀚海梨”的记载,《饮食果子》中亦记载 “煎西京雪梨、夫梨、甘棠梨”制成蜜饯。甚至在衍生出专门研制贾府肴馔饮食 “红楼菜”的《红楼梦》中,都有关于梨吃法的趣谈。

《红楼梦》第八十回写道,贾母让宝玉去天齐庙还愿,遇一卖膏药的道士,号称包治百病一贴就灵,故而得了个“王一贴”的绰号。

宝玉询问王一帖是否有治疗女人妒病方子的膏药,王一贴却凑趣出一道“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冰糖二钱,陈皮一钱,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

疗妒汤片段,87版《红楼梦》

【冷知识/趣谈】该节气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启蛰”。

如在西汉时期辑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里就提到:“正月启蛰”;《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左传·桓公五年》云:“凡祀,启蛰而郊”。

据说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被置换;“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柳宗元在《非国语·不藉》中写道:“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但由于习惯使然,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因此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图源网络

【防疫小贴士】

惊蛰过后天气明显变暖,万物复苏,疫情稍缓,很多人将返岗复工,但这个时候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疫情也依然严峻。

1、饮食应清温平淡,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对食用野生动物说不”H5公益倡导行动,

由凤凰网文创频道和山水自然、光明日报、自然之友等联合发起

2、出行办公戴口罩,勤消毒,分餐制,仍需保持减少出行、不聚会,不去人员密集地区。

3、疫情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应激状态,好比突然失去蜂巢的蜜蜂,迷失了方向。但是短暂的慌乱过后,我们还是要冷静下来,去不断调整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在减少出行的情况下,尽可能还原疫情前的生活状态,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感。

【节气签】

惊蛰

二月十二

庚子年 己卯月 丁未日

“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宜:公筷、敏思、相约武汉

忌:扎堆、懈怠、拳中掿沙

蛇虫鼠蚁都将粉墨登场,这生猛的人间气息提醒你我,前路虽远,终会抵达。

凤凰网文创频道节气签,在变化的每一天中,为你提供一份笃定的守候。

主编:宋观

策划:刘瑞祺、高晓晨、张倪侥

作者:陈子君

海报:尹志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