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武汉大学生:今年的樱花树下看不到人海
文创
文创 > 风向智库 > 正文

独家对话武汉大学生:今年的樱花树下看不到人海

这个2020年的开端,像是对百万武汉大学生的一场社会性检验,从离校返家、踏上归途的那一刻起,各种需要填写的表格,来自社区、高校的关注,亲戚朋友话里话外的暗示,个人信息的泄露,甚至于学生宿舍被征用……他们的经历大多就像“过五关斩六将”。

“居家隔离的40天,我收到了村委会、县疫情防控小组、高中母校等等各个不同组织的持续关怀,接受两次电视台采访,村医成了我家的常客。”据凤凰网文创频道了解,这样的经历其实不在少数。可能很多武汉大学生并没有料到,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那个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 “数字”,不再是成绩与分数,而是按时测量的体温度数。

疫情期间的武汉街道,图片来自大风号自媒体“澎湃新闻”

风暴之外的大部分人是幸运的大多数,能够在家门之内,和病毒保持着安全距离。凤凰网文创频道独家对话三位武汉大学生,谈了谈新冠肺炎爆发以来,身处武汉这个旋涡中心,他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又有怎样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希望他们的悲欢能够与你产生一些共鸣。

@阿紫,武汉大学

“我只是后怕差点回不了家”

22号回到武汉,23号通知封城。和在微博引起热议的“逃离武汉”群体比起来,我像个“逆行者”,但我不会选择离开,武汉,是我的家,这个符号,深入我的血液和灵魂,我只是后怕差点回不了家。

在家“蜗居”的二十几天里,我和身边亲近的人都很健康。直到一个高中同学的父亲感染,小区也贴出多例感染病例的通告,我才意识到疫情离我有多近。

恰逢央视新闻找了很多武汉市民,进行不间断直播,我也成了其中一员。第一次直播,在没有任何彩排的情况下,面对镜头的外婆突然就流下了两行泪水。

第二次直播,是我久违的上街,没想到当天超市全部关门,曾经拥堵的街道如今空无一人,镜头捕捉到的画面,冷清又萧条,我却无能为力,只能给大家展示一个最真实的武汉现状。

之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武汉社会各界都在全力以赴,共同面对这场“战役”,医院对于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而我也参与了对确诊未收治患者的信息收集工作,在确认求助消息的真实准确性之后,第一时间填表报给对接的央视新闻工作人员。

受访者提供,信息清单表

在我整理的求助信息里,有一个怀孕7个月的孕妈妈,令我印象深刻。在出现相关症状以来,她已经在家待收治一周有余。而她的丈夫也有了症状,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情况十分紧急。

上文提及的孕妈妈正在手术生产,图片来自CCTV-13

几天后,这位孕妈妈成功生产的新闻被广泛报道,目前,孩子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新冠肺炎的相关症状。虽然不确定是不是我的力量帮助到了她,但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或许在没被看到的某个角落,有人因为我上报的信息多了一线生机。

@萌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没有任何人能置身事外”

新冠肺炎爆发之后,向来盲目乐观自信的我,一反朋友圈分享快乐的常态,在朋友圈转发过三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第一例用“ECMO”治愈患者,一篇是关于武汉慈善会的捐赠方式,最后一篇是关于疫情的10个好消息。结果李文亮没用上ECMO,红十字会的捐款名存实亡,那十个好消息至少还得等半个月才能证明。

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关注疫情,不想错过每一个消息。尤其在李文亮医生去世后,朋友圈里的每个人都在各抒己见。我意识到,原来,没有依据的乐观,其实就是假嗨。有人说“这不是死掉两万人的一件事,而是死去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的确,没有任何人能够置身事外。

受访者朋友圈截图

疫情伊始,朝阳医院眼科医生被砍伤的新闻引发热议。课堂上提及医患关系时,我想,要彻底解决医患矛盾,只注重防范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深入矛盾的根源。我就曾试着去理解那些采取过激行为的患者及家属的内心想法,可是失败了。而近些天让我最感动的事,莫过于看到武汉方舱医院的医生感慨道:“和谐友善的医患关系回来了”。

作为一个法学学生,我想,在这次疫情结束之后,法学学者们应该尽快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行成一套更为完备的行政法规。也真诚希望疫情过去之后,医患关系仍然一如医生感慨的“从前”一样友好。

2018年8月初,我初到武汉上大学,在这里的日子,我爱上了吃包子,还有中份加鱼丸的鸡公煲、周黑鸭的大盒鸭翅、巷子麻辣烫的干拌加芝麻酱;现在的我每天都在等待,去武大看看樱花,去江汉路坐知音号,去东湖骑自行车,等待这座城市重新充满生机的那天。

@小堇,武汉东湖学院

“原来一个人正因有牵挂,便敢于赴死”

九省通衢,江城武汉乃吾家。然而,有人认为,正是交通的便捷导致我们被视为“罪恶的传染源”。

但是当摒弃这些负面新闻,在我心里更多的却是这样的感触——灾城递温暖,人间有真情。

一个读医的朋友主动跟我说要寄口罩到我家,本来以为只是礼貌寒暄,谁知人家竟真诚相待,在封城后的几天之内就收到了他寄来的口罩。期间,全国医护人员“战士出征”,驰援武汉,包括他的医生表哥。

他的表哥在日记里写道:有人曾经问过我“你看惯了生死,还害怕生死吗?”,当然害怕,我本以为一个人因为有牵挂,所以害怕面对死亡。但今天,我明白了,原来一个人正因有牵挂,便敢于赴死。

医护工作者们心中不仅仅牵挂家人,更挂念每一个患者。医者仁心,微言撼之。

受访者关注的抗疫医生简书日记

这场疫情带给我的一个经验就是——保持独立地思考无比重要。“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假时假亦真。”对于一些所谓的“观点”和舆论风向持保留态度,因为它可能随时被推翻。不做乌合之众,也不要做冷眼旁观之人,只有多看、多听、多思考,才可能在无数追问中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结语

家门内的人们往往看不到,门外藏着什么样艰险的战斗;而若站在围墙里,又怎会知道围墙外的真实。这场疫情中的一百万余武汉大学生,他们有人从对每天接到好几通信息登记电话的不解,到耐心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心怀感激;有人从对宿舍被征用的反感,到真诚希望这算是一种扎实的助力;有人从对信息泄露的愤怒,到努力谅解四面邻里的焦灼恐惧。

他们停下奔忙的脚步开始冷静思考,静下心来与自己相处。他们开始懂得鲁迅所讲,也开始明白甘地所言,他们看到了脚下的土地怎样翻轧出了新的土壤,无论这是第几个冬天,或是第几个春天,作为站立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尤其是这片土地上的青年,世界与他们有关。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相关身份细节已做模糊处理。

后记

上传失败

春节以来,凤凰网文创频道通过连线武汉学子,了解到武汉大学不仅开设全天候发热门诊,在校内征集本科生为医护人员子女线上补习,武汉大学学子还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参与线上志愿服务。

目前,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张倪侥作为凤凰网实习生,也和同事们并肩站在媒体抗疫第一线。参与编写《知识战疫,“云学习”体验官手记》等稿件,积极策划并完成了本篇对于武汉大学生的采访。对此张倪侥表示:“危机面前的坚守更显珍贵,我也真正体会到大学生肩负的社会责任。”

惊蛰到,武汉大学的早樱悄然绽放,春意渐浓。武汉首家方舱医院“休舱”,截至3月1日累计治愈出院232人,这预示着寒冬带来的凛冽就快要消散,盎然生气已然开始复苏。东湖日出,万林日落,漫天樱花,等我们归珈!

凤凰网文创频道关注疫情下青年群体的故事,并将进行持续报道。相关线索欢迎来稿分享,联系邮箱:liurq@ifeng.com。

主编:宋观

策划:刘瑞祺

作者:张倪侥

编辑:高晓晨、陈子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