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我想先讲两段小故事。
迷住世界的北极熊
2006年,柏林。
柏林动物园里,一头雌性北极熊产下了两只熊崽。它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后代,所以将它们遗弃在了一旁。人们发现了这两只可怜的小北极熊,将它们救了起来悉心照料,可惜其中有一只没能熬过去,另一只则侥幸活了下来,成为了首只在柏林动物园出生,并且成功被人类抚养的北极熊宝宝。
白色的毛发,像泰迪熊玩偶一般的外貌,很快就让这只小公熊获得了公众的喜爱。人们给它送礼物、写歌、出专辑,使它成为了柏林动物园的明星,也几乎一度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标志。
就是它,柏林动物园的明星丨Jens Koßmagk / wikimedia
只是后来,人们发现它渐渐长大了,外形也不再可爱。人们突然意识到,一只成年的雄性北极熊似乎并不适合与人类一同嬉戏打闹。但这只从小就只接触过人类的小熊,却也无法与自己的同类一同生活。
2008年,它的“父亲”不幸因病逝世。2011年,它也因为病毒性脑水肿诱发的癫痫,跌入笼区的水池中,再也没有醒过来。死亡时,它年仅4岁零3个月,远低于北极熊的平均寿命35岁。
死亡时,它体型消瘦,毛色灰暗。
它是北极熊克努特(Knut),“迷住世界的北极熊”。
长大后的克努特,拍摄于2009年丨Udo Schröter / flickr
最悲伤的北极熊
2016年,广州。
在一座大型综合性商业广场中,一个极地海洋馆盛大开业了。在“占地2层、总面积超过58000平方米”的场地中,有一个占地约40平方米的玻璃屋。这间玻璃屋是整个“极地动物区”的C位,也是3岁北极熊PIZZA的家。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家”的话,“家徒四壁”应该是最合适的。没有娱乐,没有可以探索的位置,只有一条人造的“冰岸”和一个水池。所以,每天除了等着吃饭之外,PIZZA只能够在“冰岸”上来回踱步,或者在水池中折返游泳。
那个商场中的北极熊。身处特殊时期的我们,或许对“刻板行为”的理解不能更深丨MailOnline
40平方米的面积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足够,但对于PIZZA来说,这里实在是太狭窄了。宽度不足5米的“冰岸”,同样不足5米宽的水池子,无论是行走还是游泳,它都很难转过身子。更糟糕的是,这个“家”里一点隐蔽的地方都没有。无论去到哪个位置,总会有人拍打着玻璃叫喊着。
到这里的游客们很快发现,令人们开心的北极熊PIZZA,它自己一点都不开心。
人们替它写了文章,发出了求救的声音,后来,它被送走了,便断了音讯。
它是北极熊PIZZA,“世界上最悲伤的北极熊”。
广州的朋友或许见过它丨MailOnline
披着透明外衣的“黑熊”
北极熊(Ursus maritimus)可能是除大熊猫之外,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熊科动物了。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熊科动物,雄性的体型略大于雌性,通常独居生活,偶尔会在搁浅的鲸尸或者大型海豹群附近形成临时性的小群体。北极熊没有固定的领地,在食物相对匮乏的北极圈中,每天会为了寻找食物沿着海岸线进行长途跋涉。
北极熊,最大的熊丨Alan Wilson
标志性的“白色”毛发,使它北极熊的外貌看起来似乎没有棕熊、黑熊那么唬人,所以也很受人们喜爱。著名的饮料厂家可口可乐公司的吉祥物便是一只北极熊。(我个人认为设计师们喜欢北极熊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可以节省上色时间。)
实际上,北极熊的“白毛”是中空透明的,因为阳光的折射才会显现出白色来。这种中空的结构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暖作用,而且白色的毛发还能使北极熊在雪白的背景中“隐身”,甚至在红外成像设备的辅助下也很难把北极熊从背景环境中区分出来。所以,下次如果有兴趣做眼力测试的话,除了找乱石滩中的雪豹之外,也可以尝试找一下雪原中的北极熊。
多伦多动物园出的一本对小朋友恶意满满的《北极熊填色册》丨Toronto Zoo
如果我们把一只北极熊的毛全部剃光,就能够得到一只“黑熊”(或者说“灰熊”)。黑色的皮肤能更好地吸收太阳光带来的热量,加上厚厚的皮下脂肪,北极熊便能在高寒的北极圈内自在生活了。
大阪动物园的北极熊,可能是因为皮肤问题被剃了毛丨小米
它们不该被圈养起来
这与我开篇所讲的两个故事有什么关系呢?我想说的是:我认为北极熊是几种最不适合被圈养起来的动物之一,而且“不适合”的程度在我心中的排名非常靠前。
首先,要模拟出北极圈环境的低温,本身就十分困难。以中国为例,绝大多数城市都分布在亚热带至温带地区,那就意味着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很少能满足“高寒”这一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中,北极熊良好的保温性能反而会变成一种负担。
由于缺乏有效的散热机制,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笼舍的温度,特别是被长时间放置在室外场馆中,北极熊就非常可能因体温过高而“中暑”,给身体造成严重损伤。而且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北极熊那浓密且可以阻碍空气流动的毛发,会成为许多藻类和真菌的温床,容易患上皮肤病——为了治疗皮肤问题就要把毛发剃掉,然后又会因为黑色皮肤极强的吸热性能导致晒伤。
新加坡动物园的伊努卡(Inuka),唯一一头出生在热带的北极熊,滋生的藻类染绿了它的毛发。在它去世后,新加坡动物园承诺不再饲养北极熊丨Kailash29792 / wikimedia
如果把温度控制下来呢?
这会引起另一个问题:由于目前唯一可用的控温途径就是空调,对于狭窄封闭的环境来说,空调的作用很显著,可要用在开阔空旷的环境就有点无力了——想要有力点也不是不行,多耗电多烧钱就可以了,但这显然会提高动物园营运的成本。所以绝大多数动物园和海洋馆会采用一个折衷的方案,那就是把北极熊的笼舍做得稍微小一点。
这时候我们翻回前文去看一下:北极熊每天为了寻找食物都会进行长途跋涉,换一种说法就是:北极熊对于运动的需求极其巨大,需要数以平方公里的活动场地。
狭窄的笼舍容易使北极熊出现非常严重的行为问题,比如来回踱步、用脑袋蹭墙等典型的刻板行为。即使是在国内我见过的面积最大的北极熊场馆(目测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中,北极熊也还是会无意义地在笼舍一处来回折返。
巴西一动物园中出现刻板行为的北极熊丨MuralAnimal Marli / youtub
最后一个问题是食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动物园和海洋馆中被展出的北极熊通常体型都不会太大,甚至会显得有些瘦削。这其实和食物有一定的关系。野生北极熊主要食用高脂肪高热量的海豹,在动物园中会被鱼和常见的肉替代,而这些食物都很难满足北极熊囤积脂肪的需求。
综合来说,被饲养在动物园和水族馆中的北极熊,即便是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实际上也很难活得健康自在——更何况能够得到很好照顾的北极熊只占其中极少的一部分。
海豹:pose摆好没多久它就冲过来了丨BBC / The Hunt
捕食海豹的北极熊。图片:AWeith / wikimedia
保护它们,从能做的事开始
那么,不被饲养在动物园的北极熊,情况又怎么样了呢?也不太乐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圈内的冰层融化,本来可以在雪地上“隐身”的北极熊,在失去冰雪覆盖的深色苔原上会变得非常显眼,大大增加了它们捕猎的难度。同时因为海冰消失,尝试捕鱼的北极熊能在海上暂时休息的地点也少了许多,这无疑也增加了获取食物的难度。为求果腹,有部分北极熊开始尝试捕捉海鸟等更难获取的猎物,甚至有北极熊被发现做出疑似啃食草皮和地衣的举动。
聚在一起进食的北极熊丨utahpeoplespost
也有一部分的北极熊开始尝试往更南的地方寻找食物,这使它们的活动范围与棕熊(Ursus arctos)以及灰熊(U. a. horriblis)发生重叠。
虽然北极熊和棕熊(灰熊)在许久以前就分了家,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生殖隔离,可以交配产下可育的后代。这些杂交后代的产生,使得北极熊和棕熊的种群基因都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在人类可预见的时间尺度内,这种影响还不至于使这两种动物“重新融合”或者演化出 “卡布奇诺熊”这个物种,但我们同样也无法估计这些带有北极熊和棕熊双方基因的熊,会对这两个物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小北极熊通常要与母亲一起生活至少两年,等羽翼丰满后,才独立生活丨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更重要的一点,南迁的北极熊不可避免地会“闯入”人类的居住地,与人类活动产生交集。一些消息称,在加拿大,有的北极熊已经开始尝试向人类讨取食物。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如果北极熊从自由捕猎转变为依赖人类食物供给才能生存的话,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就会越来越接近人类活动的区域,也可能会逐渐失去野外捕食的能力。如此一来,人熊冲突的可能性将会增加。至于人熊接触过于频繁带来的影响,更是未知数。
距离太近,对人对熊都未必是好事丨theguardian
所以,使这种体型庞大的白色动物能够继续在北极冰雪中生存下去,需要我们付出的努力可一点都不简单。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就从好好照顾现在已经被圈养在动物园和海洋馆里的北极熊,并且不再引入北极熊开始吧。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