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全:我们比想象中更依赖大自然的一切
文创
文创 > 风向智库 > 正文

朱春全:我们比想象中更依赖大自然的一切

本文授权转载自世界遗产(ID:wheritages)

编者按: 朱春全博士在生态学、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核算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和国际合作经验。在此,他从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工作视角,阐释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的一些举措。

朱春全

生态学博士、研究员,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及生态文明项目大中华区总负责人,曾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驻华代表

人类生存离不开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就没有气候调节——整个氮循环、碳循环、水循环等就无法正常进行;生物多样性维持了大气中不同成分的稳定性,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我们呼吸和许多其它用途。可以说,我们活着的每时每刻,都仰赖于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而人作为一个物种,也是整个生物多样性中的一分子,与我们看得见的动物、植物,以及大多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是一个共生的关系。 正是多样的生物,形成了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系统,构成了整个地球生物圈。

过去人定胜天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很多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思想导致了人们对于自然资源无穷尽地索取,最终也导致人类遭受自然的报复——无论是频繁的自然灾害,还是疫情的爆发。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其它生物,人就无法存活。在这个前提下,人是整个大自然、整个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一个超级物种。

▲鄱阳湖常见的鸟类白鹭 摄影/李哲民

当然,人类生存固然离不开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在地球上演化的进程中,从原始人采摘、狩猎、捕捞开始,到驯化野生动植物,开始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至今,现代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甚至在部分发达国家,农业产能出现过剩的局面。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说人们就不能利用生物资源,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强调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可持续地利用生物多样性。 利用野外生物资源,其前提是被利用物种的可持续长久生存得到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和完整得以维持。当一个物种已经濒临灭绝、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时候,如果还去开展商业利用,那显然是不对的、是与生态文明思想背道而驰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出台了很多保护生态和野生动植物方面的重大举措,如禁止象牙、犀牛角贸易等,这对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保护都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热带雨林与气候变化

近半年来澳洲山火烧毁森林、烧死很多动物,牵动着大众的心。对于热带雨林的生存状态,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高度关注,2012年,为了实现热带雨林零净毁林而成立的热带雨林联盟,于2015年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个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构成的国际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

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巴黎气候协议于2016年11月开始执行,195个国家达成共识要实现全球温度升高控制在2℃以内,甚至更高的目标温度升高控制在1.5℃ (34.7华氏度)以内,以遏制危险的气候变化。

各国都在努力通过工业减排、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但是这些努力还不足以实现目前所需的碳减排量。森林、草地、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和固定大量二氧化碳,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止大量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就需要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目前毁林造成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5%,但是森林有可能贡献给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三分之一,森林同时也对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循环、为大约10亿人提供生计来源等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备受关注的是热带森林,热带森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关键的作用当前,全球正在共同努力加强热带雨林的保护与恢复,以实现热带雨林的零净毁林。

纵观全球的森林分布,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处于温带森林区域,其温带森林保护做得比较好。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里,尤其是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与思想之后,非常重视生态环保、森林保护,对森林的恢复和保护力度加大,产生了积极的重要影响。中国森林的面积、蓄积连年增长,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不过中国森林大多都处于温带亚热带区域,热带雨林很少,仅在海南、西双版纳等地有少量的热带雨林。

▲世界自然遗产地神农架的林海 摄影/姜军

在这些不同的森林区域中,毁林最严重的就是热带雨林。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0年至2015年间,全球热带森林覆盖减少1亿9千5百万公顷,其中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的大面积消失。

热带雨林的消失与我们大众对农产品、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无关系。这些产品包括牛肉、大豆、棕榈油、咖啡、纸和纸浆、家具等等。 牛肉、大豆和棕榈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增加,造成了更多热带雨林被砍伐、开垦热带雨林为农林用地,导致热带森林大量被毁。据估计,大约45%的森林损失是与农业生产相关,其中包括农业大宗商品和轮耕农业造成的毁林 。

比如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砍伐掉大量热带雨林,用其林地种植棕榈。棕榈油是制作方便面的重要原料之一(棕榈油抗腐蚀能力比较强)。中国近几年棕榈油进口量上升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用于制作方便面等食品的需求明显增加。

棕榈油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作为日常洗护用品的原料,如洗发香波、沐浴液,包括女士化妆品等,这些产品日常消耗量很大。随着各国对棕榈进口需求的提高,热带雨林的毁坏面积也在增加。

热带雨林联盟并非提倡禁止大众使用棕榈油,而是鼓励大家多使用可持续的、对森林不造成毁坏的农林产品。 对于棕榈油的种植,国际上也并不反对。棕榈生产力水平、生产效率都非常高。比种菜籽、大豆等其他油料植物产量有很大的优势。关键是种植者和利用者要有观念上的转变,要进行可持续性种植与利用。

对于毁林严重的国家,热带雨林联盟给出一些解决方案。比如使用生态价值较低的区域进行种植,而不要破坏具有高保护价值、生物多样性丰富、碳固定和储存能力强的雨林和泥炭区域。另一方面是提高现有的棕榈种植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力。原来是粗放经营,产量低下,现在通过加强管理、认证、挖掘现有土地的潜力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同时,热带雨林联盟协同100多个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环保组织一起展开大量相关的保护项目。从生产国和消费国整个供应链条上努力推动避免进口和使用来自热带毁林的大宗农产品。其自然行动议程(Nature Action Agenda) ,目的就是要通过各行各业的领袖引领商业经济向着有利于自然的方向发展,使自然,至少不会对自然造成破坏和负面的影响。

▲ 澳大利亚冈瓦纳雨林 来源: NSW National Parks & Wildlife Service

2020年是中国的生态文明超级年

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计划在中国昆明举办,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中国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议的主题并被采纳。

会议将进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可持续地管理生物资源,以及恢复生态系统等领域的国际探讨,最终将通过一项拯救所有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战略和目标。这次会议对于全世界来说非常重要,将确定全球未来十年的生物多样性框架和目标,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球性会议,彰显了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也预示着今年是中国的生态文明超级年。

生态文明思想是引领世界走向可持续发展和走向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的重要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推动,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与未来,至关重要。人类在地球上能活多久,很重要的一点就取决于人类对待生物多样性的态度和做法。

对于此次大会,世界经济论坛也积极参与其中,希望能配合好中国和其它的缔约方达成具有挑战性的、可实施的生物多样性的框架和目标,同时利用世界经济论坛平台影响更多企业,配合各行各业能够做出承诺或发起相关倡议,促进企业转型,形成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令自然受益的经济增长模式。

同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计划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 这两个大会主题虽各有侧重,但紧密关联、协同增效。COP15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陆地和海洋等重要议题,但这些议题也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气候的改善也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作为服务于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两大国际公约的重要平台,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呼吁,要通过社会媒体、公开课、学校教育等方式与途径,宣传与普及生态知识,把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成功做法普及到各行各业中,让更多人加入生态保护、可持续性利用生物资源和践行生态文明实践的行动中来。

生态文明思想是大势所趋,它是建立在人类文明集大成的所有精华的基础上的创新,是人类所积累的智慧和知识的共识 ,它也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和现代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倡导并实践这样的理念与行动,来改变和抛弃过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把人类带上不可持续道路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胜景 摄影/孟戈

朱春全博士解读《新自然经济报告》

自然风险上升

商业和经济为何陷于与自然相关的危机?

作为推动公私合作的国际组织,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汇聚了政界、商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重要领袖,共同商议、制定全球、区域和行业议程。 世界经济论坛长期致力于改善世界状况,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多样性、减少热带雨林的破坏等方面已开展大量研究,并发布了很多报告。

《新自然经济报告》是世界经济论坛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布的报告,英文版已于今年1月19号在达沃斯论坛之前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总共约44万亿美元的经济中度或高度依赖大自然,这一数字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

《新自然经济报告》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新自然经济报告I》为风险报告。随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崩溃、退化,以及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生物如动物携带的致病病毒等,它们会给各行各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不同产业面临怎样的风险指数?如家具企业需要使用木材,造纸企业需要纸浆,养牛企业需要饲料,这些企业都面临很高的风险。

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从根本上依赖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高度依赖自然的三大部门增加值总额近8万亿美元,包括建筑业4万亿美元,农业2.5 万亿美元,食品饮料业1.4 万亿美元。

过去50年,人类社会经济产出大幅增长,人口总数翻了一番,人类生产的食物、能源和材料数量远超以往任何时期。在惊人的增长和繁荣背后,地球生物以及经济繁荣所依赖的自然系统付出了沉重代价。

全球有76亿人,从全球生物总量的角度来说,人类只占万分之一。但正是我们这万分之一的人类,却造成了全球83%的哺乳动物消失,造成了一半以上植物的消失。

我们人类开垦了很多农田、牧场,进行海洋捕捞,人工养殖动物的数量巨大,但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却大量减少。热带原始森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但近年来每年损失 300 万公顷以上 ;全球每年约有 1.15 亿吨氮肥被施用于农田,其中五分之一积聚在土壤和生物质中, 35% 流入海洋;据预测,气温升高 1.5 摄氏度,珊瑚礁将减少 70% 至 90% ,升温 2 摄氏度将使超过 99% 的珊瑚礁消失……

▲图片来源: 《新自然经济报告》

现在生物灭绝的速度是过去一千万年前平均值的数十倍到数百倍。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2019年发布的报告(在全球评估基础上做出的推算), 目前全球有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风险,而全球大概有800-1000万个物种。

而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崩溃,又将对地球,对我们人类社会带来连锁反应,一方面造成频繁的自然灾害,而对我们的企业运营、工业链的运行,甚至整个商业的连续性,也都有极大的影响。

《新自然经济报告》第二部分为商业机遇报告。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 公共安全方面,会联合出台一些恢复政策。比如今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当疫情结束后,会有一系列经济恢复和刺激计划,以帮助受灾严重的国家恢复经济。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会带来很多商机,包括减排、绿色出行等不同行业都有新的投资增长点。这些年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在探索中践行,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就推行了很多生态文明试点市、试点县和试点产业。在这些机遇之下,企业如何去转型?《新自然经济报告》中会有更多成功的案例(这一部分报告计划在今年6月份发布)。

《新自然经济报告》第三部分是金融报告。 来自国际上的各种商业投资,包括保险业、银行等如何调动资金,怎样支持对自然有利的产业发展?《新自然经济报告》将从商业的角度引导世界各国做对于自然增效有利而非破坏的发展计划,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据科学家与研究者预测, 如不尽快控制破坏自然的趋势, 某些生物群落(如苔原、草原、森林、沙漠)有可能突破不可逆转的临界点,产生深远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甚至触发局部乃至全球性(如气候变化)的灾难性事件

▲图片来源: 《新自然经济报告》

访谈补充:关于疫情、旅游业相关话题

《世界遗产》: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您认为应该如何平衡之间的关系?

朱春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大自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惠益,开展旅游是应该得到支持的。但是旅游发展也应该是可持续的,不过度商业化,不过度建设人工设施,否则就违背了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与管理的原则。旅游管理者要多宣传自然景区、自然遗产地的知识,让游客通过旅游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大自然的知识,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在尊重、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开展可持续的让人身心健康受益,精神情怀得到熏陶的旅游,而非浅层次的炫耀性旅游。

前一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我们翻译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自然保护地可持续旅游指南》,对景区的规划设计、管理、适宜的行为活动等,都有具体规范。这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前提是要发展可持续的旅游。

《世界遗产》:当前的新冠疫情提高了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国家及时通过了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决定,对此请谈谈您的看法。

朱春全:首先,我们不反对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但一定不是过度利用,一定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可持续地利用。人类驯化了一些动植物种类,就需要把驯化了的种类养殖好、种植好,把它们的基因资源保护好,使其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基因不会退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能很快出台对于保护野生动物有利的决定,这反映了中国对于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能够积极推动过去无法推动的工作。但这个问题也有比较复杂的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诸多挑战。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更加充分地去研究各个利益方,研究世界各国在生物利用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在现有的认识、观念、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约束下找到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管理办法,并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引领世界的发展。

《世界遗产》: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都在高速发展之中,对于生态文明的呼吁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您在开展生态领域工作的过程中,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朱春全:最主要的还是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因为影响我们决策的,就是根本理念。举个例子,过去我在西藏考察时,就曾有人提出要人工养殖藏羚羊。藏羚羊在高原上需要大范围迁徙繁殖,怎么养呢?即使想要把藏羚羊做为一个产业,也绝非是养殖业,而是可以把藏羚羊栖息地恢复好,种群数量恢复起来,开展适度的可持续旅游业。我们很多地方对于生物自然资源还是过于偏重利用,产业思想太严重,这样的眼光不长远。希望生态文明思想,能真正深入人心,转变观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

同时呼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基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建言献策、多在公共平台上发声,让公众了解更专业、权威的知识信息。因为目前在自媒体发声的人很多,有的对于专业领域和知识不甚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容易误导大众。而在各自领域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们,也都是在为社会服务,这种服务不应仅是发表学术论文,也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恰当地发声影响大众。这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春天,新疆的野杏花开了 摄影/宋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