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连寺沟铁梁桥维修引发热议,文物部门公布初步调查结果
文创
文创 > 风向智库 > 正文

山西连寺沟铁梁桥维修引发热议,文物部门公布初步调查结果

▲铁梁桥速写 连达绘 2019年

近日,

山西省忻州市一处金元时期的石桥

被修复后“面目全非”的事情

在网上备受关注。

这一古桥,

为单孔形石拱平桥,

因所有券面上的连接均采用双腰铁固定

俗称铁梁桥,

具体位置,

在忻州市庄磨镇连寺沟村。

▲修复前的铁梁桥。连达供图 据中新网

▲铁梁桥修复后的状态。 连达供图 据中新网

最早关注此桥修复情况的,

是常年在山西画古建的画家连达。

到过铁梁桥的他,

2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桥的砌法到桥身的雕塑,

至少是宋代和金代的风格,

之前给人的感觉,

很有传统古画的意境。

针对此事,

山西省文物局高度重视,

4月20日派出调查组赴实地了解情况,

忻州市文物局也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调查组,

对铁梁桥的整个修缮过程进行详细调查。

最新消息:

4月22日下午,

山西省文物局在太原召开新闻通气会,

就初步调查情况向媒体进行了公开通报。

▲西侧桥栏板上尚存的浮雕图案(细部) 连达供图

通报会上,刚从忻州铁梁桥现场赶回太原的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赵曙光介绍,铁梁桥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庄磨镇连寺沟村村西连寺沟,南北走向,创建年代不详。根据现存西侧桥拱上、桥栏石柱上的两处元、明时期题记,该桥主体应为元明时期遗构。虽经历代维修补砌,但主体结构仍保留着早期建造风格,是山西保存较好的早期桥梁之一,为忻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他介绍,多年来,铁梁桥担负着山村间的交通任务,由于年久失修、自然和人为损害,铁梁桥桥体整体下沉严重。据勘察设计单位实地勘察,桥体基础整体沉陷30余厘米,桥体石构件损毁严重,桥面石构件、桥面两侧石护栏及栏板丢失大半。设计单位现场勘察,桥面保留着基本完好的护栏五个。

为了使桥体继续承担现代化交通功能,历年来,当地村民均不同程度地对桥体关键部位进行过大大小小的维护,比如用大量的石块填充加固券拱两侧掉落的桥体,采用木柱对券拱险情严重部位进行了临时支护,基本维持住了铁梁桥维修前未坍塌的状态。

2014年以来,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多次呼吁,2019年,忻州市文物局、忻府区政府将铁梁桥维修提上保护计划,先后组织完成了铁梁桥维修方案的编制,方案的论证、报批、工程技术招标,并于去年10月初开始对铁梁桥进行维修,11月底主体维修工程基本完工。由于进入冬季,工程中对补配构件的做旧随色等细部工作随之而停,维修工程尚未交付完工。

根据铁梁桥维修方案以及现场查看,该维修工程具体情况为:

一、该工程批复为桥体整体维修,采用落架维修。桥体拆卸均对文物构件进行了编号,保护性拆运等工序均符合对文物维修保护的要求,从施工人员现场照片资料可以得到说明。

二、从工程整体稳定性看,维修后的铁梁桥整体基本稳定,现场没有发现基础及结构方面的失稳现象。经过查看施工资料,基础部分均采用了传统工艺做法。排除了桥体维修前的濒危状态。

三、从现场看,重要的、基本完整的文物构件进行了原位保护归安,比如桥体券拱部分的石构件的保护加固归安,桥面五个完整的护栏保护归安,桥体西侧南边小券拱部分原构件的归安,一些石狮子、石柱构件的保护归安等等。

四、从补配构件材料质地看,所有新补配的石材材质,符合方案的要求,也与桥体原构件材质相符,均为青石材质,只是千余年以来的风化青石与新补配的青石材质色感反差较大。

五、对河道淤埋物进行了清理,发现了一部分桥体上的残损构件,并进行了一定的展示。

通报认为,该维修工作遵循了方案的原则要求,施工中对出土残损构件进行了保护,桥体整体濒危状态得到了排除。但从对工程现场实地察看和与相关人员的座谈了解,初步认为铁梁桥保护工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原构件缺乏专业认定,保护存在随意性。对于桥体券拱两边桥体上的存留的贴面石材,对河道中挖出的桥体石构件保护措施欠妥,没有进行研究后原位补配归安,而是将其镶嵌在河道南北两边的护堤上。

二、对石构件残损部位补配工艺较粗糙。现场看,对于一些石狮子、石碑刻、石柱的残缺部位补配色感反差较大,工艺较粗。

针对工程存在的问题,经过实地调查了解,出现这样的问题,概括起来,初步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文物保护原则把握不准,保护文物理念缺位,监管不到位。

二、修缮队伍技术人员文物保护意识淡泊,在修缮过程中对石构件的处理上随意性太大,对于不了解、认识不到的技术问题请示研究不够,造成了目前的情况。

三、设计、监理部门对修缮工程阶段性实地技术指导存在不到位情况。

针对铁梁桥维修工程出现的问题,忻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都作出批示,市监委成立了工作组,市文物局成立了调查组,就铁梁桥维修保护中的问题进行整改。

通报中,赵曙光表示,下一步山西省文物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派出专家评估组对工程现状开展评估,提出整改意见,指导忻州市文物局编制整改方案后尽快实施。

二、加强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文物保护法规、规范以及文物保护理念等业务培训,切实提高行业主管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

三、集中组织对全省在建文物保护工程大检查,对于工地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四、制定文物保护资质单位的业务培训、法规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资质管理,对资质借用、挂靠等现象发生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桥栏板上的浮雕图案 连达供图

▲修复后的栏板浮雕图案

这座铁梁桥,

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它在当地人心中,

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接下来推出的是

原载于2016年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忻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梁生智的一篇文章,

沉默的铁梁桥

▲左:原本立于桥头风化的石狮

右:如今的石狮子 连达供图

梁思成先生一定没有走到这里,当年他在五台寻得大佛光寺喜极而泣,因为这是中国境内仅见的唐代建筑。如果他的脚步再向西南行走,如我今天一样,踏足忻州市庄磨镇连寺沟的翠岩山,一定也会看到铁梁桥,这座中国境内极为罕见的唐代石拱桥。如果这样,先生应该会再次流下他激动的眼泪吧!

登翠岩山者多为欣赏忻州古八景之一的“伞盖青松”,也即伞盖寺。据载,该寺系唐末五代的后唐初年所建,坐西向东,红墙绿瓦,远远望去如碧海高出地面,又像烟云降落长空。郁郁葱葱,风月无边。因寺边有奇松如巨伞掩盖,故名伞盖寺。明王治诗云:“隐隐山间寺,青青涧畔松。团团拥大盖,郁郁当严冬。雪顶深栖鹤,寒枝怪伏龙。岩风朝暮激,雄籁掩霜钟。”

实际上,离寺不远的铁梁桥才应该是更加值得欣赏和关注的宝物。

▲桥身上的元代年号 连达供图

因为缺少重视,如果不是小路边立着一块非常简陋的木牌子上写着“铁梁桥”几个字,初次到此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这山上还有如此之宝。

据文物部门考证,这座铁梁桥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属于梁桥建筑,对于研究我国桥梁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看桥的规模和型制,这里原来应该有一条不算小的河流。我们无法知道这里的水是从什么年代断流的,只能庆幸这座石桥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风雨还能拱在那里,默然无言地存在着。

据考,铁梁桥跨度16 米,高6.2 米,宽4.4 米。整座桥全部用规整的长条方石堆砌而成,石块与石块成纵向排列,成拱形。为了固定石块,在桥拱石上横穿四根碗口粗的铁棍作梁,故名铁梁桥。

▲桥梁结构 连达供图

如果从一面看,会以为这是一座单孔桥,但是,从桥的另一面看时,会发现,这座桥原来应该是三孔的。在主孔的左右还应该各有一孔,但现在只留下主孔和右边的一副孔,这一副孔一部分已经被石块填实,左边一孔则已被完全填实。现在,整座桥虽然形还在,但是,石块之间已经有很大的缝隙,随时可能会轰然塌下,现在不知道什么人支着的两根树干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

令人惊叹的是桥上的石雕。桥一侧的石栏已毁,只有数块断石散落在草中。有两块上明显看到雕着神兽,有一兽应该是独角兽。另一边的石栏还基本完整,石栏上采用的均是浮雕手法,有“孔明抚琴”、“三顾茅庐”、“关公战吕布”等历史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从一幅雕有二仕女的雕像中,可以明显看出唐人的审美标准,由此也可以肯定这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物。

▲西侧桥栏板上尚存的浮雕图案(细部) 连达供图

更为宝贵的是,在桥主孔口上方的雕塑中,有一处雕塑格外有趣。这一雕像非常完整,从画面看,是一手捧吉祥之物的“飞天”形象,有意思的是,该形象从腰部以下是一鱼身,呈游动状,与身后的飘带相呼应,既有飘动之感,又有游动之态,生动有趣。这样的形象即使在敦煌壁画中也并不多见,而在这晋北的黄土高原上竟然有如此形象,不能不说是神奇之作!

▲桥上的“飞天”雕像 梁兴国 摄

▲桥上的石雕 梁兴国 摄

桥头两端各有一对石狮,基本保存完好,但是,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石狮原有的许多纹饰已经被磨平或者蚀光。尽管这样,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它们原有的威仪。

▲原本桥头所立石狮 连达供图

▲石狮犹在,只是桥已改

铁梁桥,它不是铁的,也许正因为它不是铁的,所以,要比铁更加经得住岁月的侵蚀。但是,由于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而且一直得不到呵护,它只能如此默默地等待着消亡。

如果哪一天,它真的消亡了,那实在是我们忻州文物宝库的一大损失,是忻州人民的一大遗憾。

文|梁生智 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轶琼

图|连达 梁兴国 刘继长 部分资料自澎湃 中新网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实习生 高冰鑫

审核|方天戟

*本文授权转载自文博山西(ID:sxwbwbsx)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