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委员会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受聘担任首批推广大使。“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从北方的平原到梅雨里的江南,在田间弯腰割麦的,与挽着裤脚插秧的,种下与收获,都在此时。芒种至,别忘了这位用一颗种子改变世界的耕耘者。
【节气签】
芒种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闰四月十四 庚子年 壬午月 己卯日
“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
宜:深耕细作 仰取俯拾
芒种至,正如农民忙着夏播那样,夏日也正忙着将光芒种植在你心上。
凤凰网文创频道节气签,在变化的每一天中,为你提供一份笃定的守候。
咏廿四气诗 · 芒种五月节
唐 · 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芒种至,正如《周礼》记载:“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里也提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是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和夏种的开始,天地间进入了繁忙的新阶段。
芒,上面为“艹”,表示叶子。下面是一个“亡”字,表示没有,造字的本义是指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说文解字》解释为:“芒,草耑也。”意思是草的一端。种,本字“種”,甲骨文左边一个“禾”,表示庄稼。右边一个“重”,表示背负重物,代表在庄稼里负重干活。这个字有两个读音,第四声表示动作,《吕氏春秋·辩土》写道:“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第三声表示庄稼的苗、子粒,或者表示繁衍,比如我们常常说的 “种子”。
故芒种的字面含义是稻子结实成种、结实的稻子榖粒上长出细芒,此时大麦、小麦等带芒作物已经成熟,晚稻、黍、稷等夏播作物等待播种。这些作物最是离不开阳光的抚摸和雨水的滋润,二者交替着上场,最终才能灌溉出一道道锋“芒”毕露的身姿。
【礼俗】
古人将芒种分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鶪始鸣,三候反舌无声。《七十二候歌》就提到:“芒种一番新换豆,不谓螳螂生如许;鷦者鸣时声不休,反舌无声没半语。”
此时草厚螳螂生,螳螂飞捷如马,故称“飞马”,其两足如斧,故又称“斧虫”,餐风饮露,深秋生子于林木间,一壳百子,感一阴之气而生,入药为桑螵蛸。再五日,“鶪始鸣”。鶪,百劳也。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曹子建《恶鸟论》载:“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鶪鶪然,故以之立名。”又五日,反舌无声。反舌鸟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春天活跃,鸣声婉转,高低抑扬,此时因感到阴气出现而停止鸣叫。
春争日,夏争时,小满赶天,芒种赶刻,此时“杏子黄,麦上场,栽秧割麦两头忙”。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时节到来,所以芒种之农事,体现一个“忙”字;芒种之“考事”,也体现一个“忙”字。在忙忙碌碌中,百姓将对丰收的期许落实在田间地头的耕耘里,也寄托在不同的仪式当中。
安苗节——芒种节气,以皖南地区绩溪县为代表的许多农业区都产生了“安苗”的习俗,表达祈求作物幼苗平安的愿景。
“明朝安苗, 汪公看稻;汪氏子孙,乞赐圣水。汪公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人喜笑。” 安苗节原先是于农田稻禾发棵之际,以祭祀神灵汪公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随着时代发展,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演变成以吃食为主的节日。
在安苗节当日,户户都以新麦面粉做包粿当餐,手巧的农妇还蒸制五谷六禽、瓜果菜蔬等形状的面品作敬神供祖的贡仪。包粿的时候,邻里互相品尝,山间小村亲友也会赶来过节,同享口福,还带些回去给家人品尝。和北方逢节必吃饺子一样,在大大小小的节日里,绩溪人会蒸各种馅料的安苗包来庆贺,以米或面为皮,以时令青蔬、瓜果鲜肉等为馅料制作而成。
农耕时代源于对土地的崇拜和敬畏的生产习俗,许多功能也随着社会进步而悄然演变,在祈福之外,更多的是一种与过往的交流和忙碌之余的娱乐,如今的安苗节如此,耤田礼亦如是。
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并且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作为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信仰遗迹,它在时代变化中也不断呈现、嬗变。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大力推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将其中具有核心价值的耤田再现了历史面貌。
青梅煮酒——青梅煮酒是一种例行的节令性饮宴活动,被苏东坡、晏殊等许多知名文人喜爱,是风雅之士的象征。是以青梅为佐酒之物,配上“煮酒”,煮酒与青梅对仗并举,都是名称,合指两种食物。
青梅口感酸脆,用来下酒,是古人最喜欢的吃法。陆游在《山家暮春》中就说到过:“苦笋先调酱,青梅小蘸盐。佳时幸无事,酒尽更须添。”这说明,青梅要蘸着盐配酒吃。青绿的梅子应着季,一颗颗摆在盘里,配上洁白的盐粒儿,酸与咸结合,配着小酒,倒激出了无尽的回甘。难怪古人爱说:“漫摘青梅尝煮酒,旋煎白雪试新茶。”
杨万里在《清明杲饮二首》还说过青梅蘸白糖的吃法:“雪藕新将削冰水,蔗霜只好点青梅。”苏轼也曾在《赠岭上梅》诗中说过:“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另外,晏殊在《诉衷情》一词中也提到:“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到了明代,更是有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的佳话。
古时的粮食酒是用煮烂的黍,加上酒母发酵而过滤的,有个过程叫“煮酒”。收成粮食“煮酒”的时候,正是青梅长大的时候。梅的酸甜借着酒香荡漾开来,饮一口,生津开胃,怡神旷心,是慵懒初夏里醒神的最佳选择。
【冷知识】饯花神是被《红楼梦》“发明”的民俗吗?
芒种已近农历五月间,此时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据传在古时民间多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但似乎最详细可证的文字记载,是在曹雪芹《红楼梦》当中,因此也不少人认为,饯花神是被《红楼梦》“发明”的民俗。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提到“芒种饯花神”的习俗:“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种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是以表现了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网上有这样一个说法——南朝崔灵恩在《三礼义宗》“仲夏之月”条记载“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但经查汉学堂丛书版本中,崔灵恩《三礼义宗》并没有 “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这句话。
笔者试图查找从南朝直到清代之前的文献中将“芒种”节气与此种风俗直接相关联的记载,但未果。从明代才开始大量出现诗人借祭饯花神表达春去匆匆、伤感凄凉心境的诗词,如明代王世贞“风渐陡。排比饯花春酒。憔悴一枝红欲皱。”,明代唐寅在《江南送春》中提及:“夜与琴心争蜜烛,酒和香篆送花神。东君类我皆行客,萍水相逢又一巡。” 从中能看出 “送花神”在春末,但并未指明是在芒种节。
对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提到的芒种节祭饯花神风俗。庚辰本脂批提到“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甲戌本脂批也说“饯花辰不论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致生趣耳”。正如古代文士对于“杜撰”的态度,早在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十五中就说过:“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
虽然“不必问其有无”,艺术毕竟来自生活,曹雪芹笔下的“芒种”风俗也不是凭空杜撰。当代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在其《红楼风俗谭》中就明确指出,“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的花朝节、迎接花神的风俗,装点在大观园芒种节这一天。”
*文中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主编:宋观
策划:刘瑞祺、高晓晨
作者:陈子君
海报:尹志
助理运营:张倪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