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上为什么会有那么那么多的印章?
文创
文创 > 文创资讯 > 正文

中国书画上为什么会有那么那么多的印章?

“篆”字,古时写作“瑑”(zhuàn),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

邓如石 清代碑学书家 倡导“以书入印、印从书出”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句出苏轼《后赤壁赋》,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构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书法理论上曾提出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美学观念,这方印可以说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流、断”二字繁写增其密度,以密衬疏。“江”字与“岸、千、尺”三字相呼应,笔势开张,大片宽地又正好与“断”字相呼应,加上流、有、声”之繁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用刀既不同于皖派,也不同于浙派,而是使刀如笔,宛转流畅,刻出了他刚健婀娜的风格。

这方印章,无数的篆刻家临仿,以各自独有的风格和技巧向这方印章致敬。

篆刻印章起源

印章始于何时,史界仍无定论,最早发现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董家董浚在其《邺中片羽》中著录了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颗铜质印玺(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距今约3000 年历史。

田形印

亚形印

商代篆刻 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用篆书刻成印章称为“玺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春安君 2.3×2.3cm 高1.9cm

官玺 战国实行封君制度的遗物

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等。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

唐、宋、元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

元朝末期,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明代绘画大师文征明的儿子文彭发现了青田“灯光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

明清以来近500年间,篆刻艺术流派纷呈。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齐白石印章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活动区域来命名的。

中国印章的质料,一直以铜为主,而帝王公卿则用玉质。

铜与玉,需要由工匠慢慢铸碾而成,制作不方便。元代末年,开始用刀刻,文人们在印章侧面刻上一些可咏可读的诗文来描写刻印当时的景况,或刻上作者姓名、籍贯、制作年月日等,充分反映出许多游乐谈艺的雅事,经历代文人传承,篆刻便与书法、绘画成为中国鼎足分立的叁大艺术了。

为什么要有印章

“请您签名盖章。”生活中,经常可听到这句话。

在银行提钱要盖章,到邮局取信要盖章,契约订立时要盖章,公文往来时要盖章……,在中国自古至今,由政府到人民,不论事情的大小,“印章”一直都代表着信用与承诺,凡事在签名后再盖上印章,才会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

一颗小小的印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印章是中国书法家和画家的随身伴侣,他们都习惯将自己的名字盖在作品上做为记号并以辨别真伪。

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

—— 吴昌硕 清代画家

宋元时期,文人士大夫尚古,遵循典雅质朴的秦汉印风。明清时期印人在践行“印宗秦汉”中,将金石书卷习气衔接于篆刻创作之中,晚清的邓石如首倡“印从书出”,将小篆纳入篆刻创作实践;之后赵之谦的新师法和新观念,以“印外求印”拓展篆刻艺术视野而引领时风;吴昌硕以气韵生动、浑穆拙朴的石鼓文入印,以“贵能深造求其通”(吴昌硕语)继往开来;齐白石“胆敢独造”(齐白石语)的单刀直冲,从观念到技法掀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

书画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

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引首章

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引首章又有:斋号章,世传斋号;雅趣章,即古之吉语章;年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月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

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蔡襄《万安桥记》

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

米芾《珊瑚帖》

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鉴藏章

鉴赏收藏者用章,就是现在说的被认可的背书。

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就有多枚鉴藏章

从事这门艺术的专家是“能使石头唱歌的艺术大师”。

—— 威廉·罗肯特 美国学者

一把刻刀,一方印石,以石为纸,以刀为笔,刻久了,心里经历的东西也多了,方寸之间,有了万千山河,也有了别样的人生。

印章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通过匠人的传统艺术修养以及印学修养,使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

印床

学习篆刻,从识别中国古文字起,特别是识别篆书字体、结构,观摩陶器花纹、铜鼎器铭文、秦砖汉瓦、封印、竹简、碑文、古玺等,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知识积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

因为印章的出现,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

刻刀

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签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似乎跻身于审美领域了。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还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现,起到主导由艺术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画之间,在操作上完成了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的直接创造;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从此,篆刻以纯艺术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审美历史中。

欣赏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闲章还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语印还是鉴藏印,关键在于印文、章法、刀法,因为由此可见到作者的天赋与修养功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