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傍晚,清冷的街头。
远处废弃的街区不时传来火焰的爆裂声,人们低头快步行走着,脸上写满了麻木与恐惧。
▲图片源自网络
刺耳的警笛声嘶鸣着,给破败的街景带来了些许生气。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继续蜷缩在街角里,丝毫不以为然。
比起惨淡的现实,梦境更令人流连。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我告诉你,这一场景出现在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你敢信吗?
20世纪70年代,这颗曾经璀璨耀眼的大苹果,陷入了末日降临的危机中:
经济衰退使城市陷入贫困,失业率突破新高;犯罪率高居不下,在短短五年间飙升7倍;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警告着游客潜在的危险,纽约甚至被冠上了“恐惧之都”的称号。
▲来源:卫报,纽约生存手册
在遭受了一波又一波令人沮丧的打击后,这座曾经无比繁华热闹的城市,一时间竟没有游客敢光临了。
危急关头,纽约政府决定通过公关活动重振纽约旅游业,他们聘请“平面设计界的米开朗基罗”米尔顿·格拉泽(Milton Glaser)进行设计,期待奇迹降临。
▲米尔顿·格拉泽
接到设计任务后,格拉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什么样的标志,才能成为纽约的门面担当呢?
一天,格拉泽在乘坐出租车时,随手用红色的蜡笔在一个信封背面画下了这个:
▲来源: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个标志的草稿。
先来赌个五毛钱,平时在生活中,你绝对见过它。还是感觉很陌生?请继续往下看这个标志是如何从名不见经传的素人,变成享誉世界的大明星。
随后,格拉泽将草稿变成“I ❤️ NY”的标志,用黑色字体印出字母"I"、"NY",中间是一颗红心,代表着爱。
▲来源:米尔顿·格拉泽官方网站
现在是不是认出它啦?
1977年,这个标志一出道,立即获得了百万粉丝应援。无论是纽约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的游客,都疯狂为它打call,“I ❤️ NY”真正成为了这个城市的门面担当。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说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便能撬动地球,那么只要给格拉泽一支蜡笔,他就能拯救一整座城市。
“I ❤️ NY”就像扭转乾坤的漫威英雄,将纽约城从没落中救出。许多餐馆、旅店、装饰品店纷纷购买了标志的使用权,向游客展示出新的城市形象,纽约又变得繁华热闹了起来。
▲图片源自网络
故事发展到这里,英雄的救世任务似乎已经完成了,王子和公主从此纽约又恢复了它昔日耀眼的光芒。
然而,你可不要小瞧这颗红心所具有的魔力,它不仅将纽约从没落中拯救出来,当美国遭遇史上最恶劣的恐怖袭击,它再一次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紧紧团结在一起。
19年前,米尔顿·格拉泽坐在自己位于纽约设计工作室里惯用的木桌旁,望着窗外从曼哈顿下城滚滚而来的黑烟,陷入了沉思。被视为美国骄傲的世贸双子塔在前一天下午还高耸屹立着,如今只剩恐惧与悲伤。
▲图片源自网络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这位著名的平面设计师对9·11恐怖袭击感到震惊与悲恸。但与他们不同的是,格拉泽有能力立即做出点什么。
格拉泽决定在原版“I ❤️ NY”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个修改版。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这个标志:
▲我爱纽约,比任何时候都爱
新版标志的红心上有一块黑色的瘀伤,象征着这座巨人之城所遭受的创伤。这个设计再一次俘获了纽约人的心,它被作为海报分发到城市各处,并出现在《每日新闻》的头版上。
▲图片源自网络
“I ❤️ NY”的标志在9·11恐怖袭击后变得尤为重要,它在人群中创造了一种团结感。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个标志所传递的信念与力量,不是一万台扩音器可以企及的。许多人在恐袭后自发穿上“I ❤️ NY”的T恤,来表示他们对纽约的支持。
▲图片源自网络
如今,“I ❤️ NY”的标志无处不在,据说住在纽约的人,每天至少能看到这个标志不下100次,而印有格拉泽设计的T恤、马克杯等官方商品,每年能为纽约带来超过3000万美元的收入。
▲来源:短片《I ❤️ NY》
在新冠疫情期间,世贸中心一号大楼还点亮了“I ❤️ NY”的标志,为抗疫作出贡献的医护人员比心,鼓励纽约客共度难关。
▲图片源自网络
不仅在纽约,这颗象征性的红心似乎能出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在旅途中的纪念品店,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或是在城市高楼的大屏幕中,我们都能看到它。
▲ 图片源自网络
“I ❤️ NY”标志所带来的非凡效果让人不禁好奇:
出道半个世纪,这个标志凭什么能够收割万千宠爱,成为这座城市永不过时的门面担当?
在“I ❤️ NY”标志看似普通的表面之下,其实有着不平凡的设计根基。
意外艺术之走近科学第一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标志的成功秘诀。
“I ❤️ NY”其实是格拉泽精心设计的画谜,一个需要经过简单解析之后,才能被理解的符号。
▲图片源自网络
使用画谜进行交流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早在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抄写员就会使用象形文字来传达思想。这些象形文字通过组合,可以传达单个文字无法包含的概念。
米尔顿在纪录片中透露了他使用这一古老技术的动机,这也促成了“I ❤️ NY”标志的诞生。
红心和字母组合在一起,一眼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使用容易理解的图像,我们可以快速“读”出这个标志想要传达的含义——为纽约“比心”。
▲图片源自网络
魔鬼在细节,别看“I ❤️ NY”标志只有三个字母,选择什么样的字体,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
“I ❤️ NY”使用的是美国打字机字体,弯弯曲曲的衬线,让人感觉十分温和。不仅如此,20世纪70年代,由于打字机的广泛使用,大家对这种字体很是熟悉,当看到这个标志时,更感亲切友好,就像收到了一封来自朋友的信。
如果我们将打字机字体替换成黑体或者新罗马,整个标志立马变得坚硬隔阂,没内味儿了:
总体来看,“I ❤️ NY”是一个简单的拼图,在视觉上形成了一个方形的格式塔,在字体上采用了再常见不过的打字机样式。
然而,正是这个正正方方、简单规整的构造,使它可以很容易地被放置在各种材料上进行推广。T恤、袜子、车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格拉泽曾亲自透露过这个标志能够风靡全球的独家窍门——唤起人们心中的信念感与认同感:
我认为它最深刻的影响是内在的,也就是说,它提醒纽约人对这个城市生活的承诺。
▲来源: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广告设计中常常使用易于传播、能够引起人共鸣的标志作为媒介,小小的标志可以变成具有识别度的徽章。当人们认同设计所传达的理念时,就会戴上这个徽章,倾情为品牌“带盐”,并使它成为自己信仰的一部分。
而这样的信念也会被传达给其他的观众,呼吁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个信息,从而产生滚雪球般的巨大效应。
用明言明语来总结,就是我不仅要我觉得,我也要你觉得。
▲图片源自网络
就像和朋友们坐下来玩拼图游戏一样,格拉泽实际上是邀请那些沮丧的纽约人来和他一起玩,希望他们能从对自己所在城市的漠不关心变成“我们爱这个地方”。
米尔顿·格拉泽用爱来对抗仇恨、冷漠和绝望,对纽约人来说,“I ❤️ NY”不仅是一个设计符号,而且是种信念——这座城市是个值得自豪的地方。
然而,这位用平凡创造奇迹,在危机时刻拯救纽约的英雄,却在2020年6月26日,91岁生日当天,于纽约曼哈顿家中溘然长逝。
▲图片源自网络
即使是简单到不值一提的设计,都得有位了不起的首创者。除了“I ❤️ NY”的标志,格拉泽还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
他曾为著名歌手鲍勃·迪伦创作同名海报,这张海报加印了600万次,同时被评为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十幅海报之一;
与克雷·费尔克共同创办城市杂志《纽约》,成为其他城市杂志的典范;
2014年,米尔顿还为美国著名年代剧《广告狂人》的最后一季设计海报。
在格拉泽的职业生涯中,他创作了近500幅海报和无数的视觉形象。即便已经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他还是渴望能够跳出职业圈限,从“设计者”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图片源自网络
格拉泽认为,艺术与设计并不相通,甚至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设计的目的是为客户解决问题,当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艺术美感,看到它的人不仅产生逻辑上的认可,还有情感上的共鸣,这时设计才从商业领域进入到艺术圈。
我一直希望能够走出商业设计圈,进入艺术领域,至于我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如何,这就要留给后人去判断了。
格拉泽的愿望究竟有没有实现呢?
我想,当我们看到“I ❤️ NY”这个标志时,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