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着独有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得益彰。
1、马头墙
提到徽派建筑,估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马头墙了,马头墙又称为防火墙,徽州的村落,动辄上千人家,更有所谓“烟火万家”者,一但着火,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徽州人家,房屋与房屋之间都有防火墙,以便紧急时割断火路,防止火势的蔓延。
2、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3、祠堂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 石板作台阶。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
4、天井
在古徽州人的理学观念中,天井是“天人合一”的承接之处,而“雨露”则代表“财禄”。降雨时,雨水从四面房檐流下,汇集于院子中的明堂,象征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流入家中。较大的庭院里会在明堂地上设置水槽,引导雨水汇入水池,或是在明堂正中摆放水缸,雨水入缸,恰好意味“财不外流”。
图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