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这一天,不谈恋爱,只买买买丨文化风向标
文创
文创 > 风向智库 > 正文

古人在这一天,不谈恋爱,只买买买丨文化风向标

古人在这一天,不谈恋爱,只买买买丨文化风向标

【民俗历】

七夕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七月初七 庚子年 甲申月 庚子日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宜:寄花储水,一期一会

《风土记》记载:“七月七曰……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七夕不仅仅只有牛郎织女的爱情,更有着乞巧,逛集市,吃巧果等民俗活动。凤凰网文创频道在变化的每一天中,为你提供一份笃定的守候。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就已基本成形,并且正式与七月七日相结合。《月令广义》卷十四《七月令》初七日引《小说》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就这样,七夕披上玫瑰色的浪漫外衣,跨越千年时光,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晚清 黄山寿 《牛郎织女图》

【礼俗】蜘蛛是七夕节的吉祥物?

2011年,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汉时期,宫中就已流行穿七孔针的乞巧风俗,《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朝《荆楚岁时记》也有:“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说文解字》中对“巧”的解释为:“巧,技也。”有善于做工,技艺高明的意思。《为人撰乞巧文》中有:“邯郸人技妇李容子,七夕祀织女……以望巧所降。”《红楼梦》中也因为巧姐生日是七月初七,才以此命名。

《唐宫七夕乞巧图》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乞巧乞巧,如何知悉得巧与否?五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次日观看蜘蛛结网情况,蛛网越密,乞到的巧就越多。也有地区是端水置于日月下,投绣针观察浮在水面时盆底的影子。明朝《帝京景物略》记:“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冷知识】古人在这一天,不谈恋爱,只买买买

现在七夕已经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但在古时,七夕的活动与花样远远比现在丰富。《醉翁谈录》写道:“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 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记录下了当时古人在准备七夕节时的繁华盛况。《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御街扑卖摩睺罗,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牛郎织女,扑卖盈市。”中的“摩睺罗”是宋代流行的娃娃,在当时是集市上的抢手货,也相当于现在的“七夕限定版”娃娃,民间也有很多儿童在当天打扮成摩睺罗的样子。

宋代黄釉持莲蓬童子

《梦粱录》卷四《七夕》也有“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其中饰以金珠的泥孩儿,价值不菲”等更加详细的描述。以此看来,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节日过成了“购物狂欢节”。

【节气好物】吃上这一口,等于在七夕拜锦鲤

巧果又称巧食或巧舌,是七夕特色传统糕点,北宋时期就已出现。庄绰《鸡肋编》卷上说:“ 浙人七夕,虽小家亦市鹅鸭食物,聚饮门首,谓之吃巧。”《东京梦华录》记载:“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所谓的“笑靥儿”“果实花样”,指的就是巧果。巧果的形状多为捺香、方胜。捺香语焉不详,方胜则是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成的图案,是汉族传统吉祥寓意纹。有趣的是,若买一斤巧果,还送一对身披战甲、如同门神的人偶,称之“果食将军”。

巧果

如今,“七夕吃巧果”远不如“端午吃粽子”和“中秋吃月饼”那么流行,但仍有不少地区推广这一传统应节食品。其中,沪式巧果和胶东巧果最受瞩目。前者以黑芝麻为原料,同面粉一起制坯,油炸而成的;后者则是用面粉、鸡蛋、白糖、油和面,放在各式花样的模具里,烙熟而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