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丨这万年冷门的南洋菜式,太惹火了
文创
文创 > 文创资讯 > 正文

趣读丨这万年冷门的南洋菜式,太惹火了

作者:黎二千

娘惹菜热潮回来了

早前的热播剧

《小娘惹》终于大结局了

复仇狗血再加虐心的剧情

令网友们把关注投向了

剧中的月娘做的娘惹菜

主演剧外还亲自示范

做了娘惹咖喱虾

引得不少人都心痒痒想做娘惹菜

然后因缺少原材料而放弃

/《小娘惹》中的娘惹菜比电视剧的剧情更吸引人/

还有网友看完剧

就到自己当地娘惹菜餐厅打卡同款

有人还把去马来西亚

穿娘惹沙笼卡巴雅、吃娘惹菜

加入进了旅行愿望

不过娘惹菜终究还是

东南亚菜中比较神秘的一种

泰国菜、越南菜、印度菜国人吃得多了

但很少人清楚娘惹菜是什么

还经常误会是泰国菜

以为口味偏酸辣

其实,娘惹菜也算是中华料理的延伸

背后的峇峇娘惹族群

也和我们有着深厚缘分

和便宜的卖相相反

娘惹菜里蕴含着

大量心血和文化内涵

对于制作它们的峇峇娘惹们

娘惹菜是和法式甜品

一样高贵、精致的食品

东南亚菜的风味本来就错综复杂

多种菜系的改良、混合版层出不穷

单是马来西亚里面就有

来自印度菜系、中华料理

阿拉伯波斯风味、欧陆风味的多种影响

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娘惹菜

是中菜来到马来半岛上

衍生出的混血菜系

在马来菜基础上改良

注入中华料理的灵魂

按江湖地位来说

应该是难度系数很高的菜系

比较典型的菜式

一眼望去都色香味俱全

叻沙、黑果焖鸡、咖喱鱼头、酸角炖猪肉

娘惹杂菜、娘惹糕点、臭豆烧虾仁

样样都令文字君无视里面的热量糖分

/娘惹糕好看又好吃,就是热量太高了/lagimakan/

娘惹菜烹饪技法保留传统中式

炒、炸、煎、炖、焖;

再加入马来菜的香料

比如小葱头、姜、薄荷叶

香茅、班兰叶等等

原本性格强烈的中菜做法

遇见马来菜后如鱼得水

娘惹菜里把中式爆炒发挥到极致

越炒香料味道越浓郁

/娘惹菜中使用多种香料/

单是下香料还不够

娘惹菜追求口味上

更高难度的刺激

香料必须研磨杵碎

调成稠糊的配料

把风味发挥出来

比如要制作娘惹香辣酱(rempah)

就需要先把辣椒、大蒜

红葱头、柠檬叶、罗望子等

多种香料切碎再用杵捣碎

所以吃的时候

第一口会感觉百感交集

/娘惹香辣酱rempah

是由多种香料捣碎做成的/womensweekly/

味道方面,娘惹菜在酸甜苦辣咸上

都加入了马来人喜欢的甜味

适当加入当地盛产的新鲜椰浆

味道就升级为

甜酸、甜辣、甜咸还有甜甜了

这么有特点的娘惹菜

怎么会泯然东南亚菜系呢?

估计是因为娘惹菜

没有明确的概念划分

许多菜在华人、马来人

印度人的饭店都有

说不清是娘惹菜还是什么菜

比如摩摩渣渣常被误会成泰国菜

而且单是马来西亚里

马六甲和槟城的娘惹菜口味就不一样

很难令外人联系到都是娘惹菜

同属叻沙,北部的“亚参叻沙”

加了青柠、辣椒、罗望子,配合鱼汤

酸辣得像来到了邻国泰国

中部南部的“咖喱叻沙”喜爱加椰浆

配米粉吃一流

娘惹菜的难度还在于

口味、用量、火候全靠经验把控

普通人跟着食谱

也未必能复制出一样的味道

老一辈做菜说他们做菜靠

“阿嘎阿嘎(agak-agak)”(马来语“猜”)

同一碗叻沙可以看个人口味做的可咸可甜

突破了食谱的难关

娘惹菜还在制作过程上设置难度

处理食材麻烦费心思

像黑果焖鸡前期做黑果的酱料

先需要人工用锤子一颗颗敲开黑果

花半天炒制

洗刷后,再浸泡两天

就可以用勺子挖出里面果肉

再和多种香料一起捣烂搅拌

/黑果在使用前要进行多个步骤的加工/new straits times/

颜值超高的娘惹糯米糕

制作时过程繁复累赘

需要全神贯注,一但疏忽

糕点味道或外形就变样

前功尽弃

像具有“长长久久”好寓意的九层糕(Kueh lapis)

每层颜色用班兰叶、碟豆花、洛神花等染色而成

在炭炉边涂九层蒸九层,一做就是一整天

/娘惹糕点常用班兰叶、碟豆花、洛神花等染色而成/YouTube/

要掌握纷繁复杂的娘惹菜

一般人抱着想试着做做看的想法

中途肯定会放弃的

所以吃娘惹菜也可以说

实质上在吃手工

娘惹菜近年在全球各地分店崛起

食客在为美食疯狂拍照时

甚少有人留意

娘惹菜背后的功臣“峇峇娘惹”

娘惹菜的起源与下南洋潮有关

传说郑和下西洋后

陆续有华人迁徙到

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与当地的马来人通婚

生下的男孩称为峇峇(baba)

女孩称为娘惹(nyonya)

娘惹就如同中国的大家闺秀

一生专注于厨艺和女红

她们做的私房菜

也被称为“娘惹菜”

/华人迁徙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落地生根/

这群混血华裔的“峇峇娘惹”

在生活上保留着中华文化和马来文化

服饰上衣从汉服变化而来

又保留着当地女性爱穿的沙笼裙;

吃饭会入乡随俗跟马来人一样用手

宗教上跟随华人,信佛祭祖;

语言也是是闽南话、客家话夹杂着马来语

/混血华裔的“峇峇娘惹”/2008年《小娘惹》剧照/

由于峇峇娘惹们是混血

其中不少人会说

华语、马来语、英语三种语言

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们在华人、土著、英国人之间

混得风生水起

从事着酒精、香料和鸦片的买卖

还做起了矿产、房地产

日子过得很滋润

/峇峇和娘惹们的民宅/twitter/

如今在娘惹博物馆中

还能窥见峇峇娘惹曾经的奢华生活

小娘惹成天待在厨房里面

娱乐就是专研娘惹菜

还有和其他厨子聊聊八卦

所以她们特别有耐性

有时间把娘惹菜做得繁琐精致

娘惹菜变得对手工特别讲究

/位于槟城的娘惹博物馆

曾是一个峇峇家族的祖屋/图虫创意/

然而在上个世纪

随着经济衰退、战争频发、国家独立等因素

峇峇娘惹们失去了家族累积的财富

四散移居海外

渐渐开始接受和外族人通婚

原来的娘惹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六十年代,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分道扬镳

峇峇娘惹们身份证上必须选择

马来人、华人其中一个选项

这使得世代都认为自己很特殊的他们

开始放弃“土生华人”的标签

融入到新的社群中

不少延续多年的娘惹传统被迫中断

现代家庭人数缩小

家庭主妇变成职业女性

简易煮食的流行

新一代不再有时间和耐心

去学习娘惹菜

/旧时的娘惹们需要钻研厨艺

可如今新一代的人们

却没有耐心去学娘惹菜了/《小娘惹》剧照/

不过,美食怎会藏在深闺无人识

娘惹菜也随着峇峇娘惹

离开传统大屋的脚步

进入到餐厅、街头小食、熟食中心里

即使人们已经忙得无法亲自制作

他们喜爱的家常菜

他们还能到餐厅找熟悉的味道

发现儿女太忙

没时间学做菜的老娘惹

开始写食谱

最早的食谱包括了

李光耀母亲蔡认娘的《李夫人食谱》

这本食谱被翻译成英文后

娘惹菜开始得到各地食客的关注

海外的峇峇娘惹们

也重拾做娘惹菜的乐趣

不少经典菜式

已经走出娘惹菜的圈子

登上更多食客的餐桌

叻沙曾令港澳地区和澳洲人民为其疯狂

去年澳洲人民最爱的外卖榜单上

冬季吃热腾腾的叻沙最受欢迎

在港式茶餐厅里

叻沙海鲜面已成固定菜单

此外,虾酱马来盏也猛龙过江到日本

“马来盏空心菜”的搭配也在当地大受欢迎

/海鲜叻沙让许多人为之疯狂/图虫创意/

娘惹菜的商机越来越多

带起了人们对峇峇娘惹文化的兴趣

自从马六甲和槟城加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娘惹菜餐厅、娘惹博物馆

变成了全球游客喜爱的景点

虽然不少娘惹社群已经搬走

但是他们留下的寺庙、牌坊

服装、绣珠鞋等元素

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了娘惹菜餐厅里面

/这块娘惹帘子的图案融合了

中华文化和马来文化/unsplash/

如果提起娘惹

只能想到娘惹菜的话

峇峇娘惹的后代们

一定会努力解释

娘惹二字不止是菜式

还包括娘惹文化的种种传统

当然食物是最能牵动他们感情的部分

旧时候,厨房是家庭跳动的心脏

娘惹菜和绣珠鞋是贯彻娘惹的一生

《小娘惹》中,婆婆会试吃乌打蒸鱼肉

来评定媳妇的手艺如何

当地流传的说法还有

婆婆单是听

碾压虾酱、捣碎辣椒的声音

就能选媳妇

/正在做菜的娘惹/malaysiaairlines/

正如《小娘惹》中台词

“如果你不了解你的过去

就像树叶

不知道自己是树的一部分”

对于现代峇峇娘惹的后代而言

想要了解自己家族的过去时

娘惹菜是他们唯一和祖辈相连的脉络

由于娘惹菜的复兴

年轻一辈开始拥抱

自己是峇峇娘惹后代的身份

开始重新学习娘惹菜

在做菜的过程中

欣赏祖先们的其他传统

/现代人做娘惹菜/wiki/

比如峇峇娘惹原来说的峇峇话

混合福建话与马来语比较复杂

像称呼“我、你”时用福建话

称呼“他、他们、我们”却用马来语

如今后人没有语言环境难以学会

峇峇话濒临灭绝

在菜名中

后人仍可体会到点滴

峇峇话的有趣之处

比如娘惹杂菜“Chap Chai Chin”

常被用于祭祖活动

因为其中主要成分白菜在福建话中

与“周围”、“包围”、“保证”同音

而且杂菜中的“Chin”音似福建话中

亲密关系的“亲密”

白菜在这里完整的意思就是

“家庭成员之间保证亲密”

生日、结婚、祭祖、逢年过节

娘惹菜是过节习俗重要的一环

渗透着娘惹祖先的民间信仰

比如七月半祭要摆上

咖喱鱼头、杂菜、糕点等丰盛食物

拜后尾公,祈求家人平安

/一对峇峇娘惹夫妻的婚礼/wiki/

这是过去福建南来的人们

虔诚遵守的仪式

现代人大多闻所未闻

神奇的是在马六甲的娘惹家庭

还能看见这类传统的中华习俗

比如大年三十

老娘惹会为祭祖仪式

做很多道菜、过后与亲戚同享

难怪不少网友评论

“看得就感觉跟自己回乡下一样亲切”

/过节时身着娘惹服饰的女孩儿们/twitter/

对于家庭中年长的峇峇娘惹来说

娘惹菜承载着许多儿时回忆

和祖辈口口相传的故事

他们会把做娘惹菜

当成特殊日子笼络感情的活动

老一辈娘惹认为

虽然工序繁琐

但是做娘惹菜动员全家

用机器搅拌做得不正宗

又减少了家人之间的互动

娘惹也经常在厨房

教导儿女各种人生哲学

比如面对食物原材料

要内心柔软善良

又要坚忍不拔

在一来一往的菜肴制作中

年轻一代会理解更多娘惹价值观

尊重祖先留下的财富

/年长的娘惹教年轻一代做传统的娘惹菜/the star/

现实中

年轻的峇峇娘惹后人

非常热爱娘惹菜

虽然对他们而言

娘惹菜就是记忆中

婆婆、妈妈做的家常菜、故乡菜

从来没有想过正宗不正宗

也很少去餐厅吃娘惹菜

不懂做娘惹菜的他们

懂得吃,还懂得说故事

他们开始去寻找

娘惹菜餐厅、写食评

在网络媒体上采访

老一辈娘惹大厨的家庭故事

拍视频让老娘惹

教外国人说峇峇话流行语

尽可能把家族历史

还有娘惹菜的故事传播出去

对于所有菜系发展

都会遇见的传统与创新平衡问题

米其林一星娘惹菜餐厅的大厨

MalcolmLee认为

要让娘惹菜继续拥有家的味道

同时要吸引年轻一代爱上娘惹菜

/娘惹菜餐厅的大厨MalcolmLee制作的娘惹菜/YouTube/

“老一辈会要求严格按照指标制作食品

但做得过于传统,会显得落伍

做得太摩登的话,又会失去灵魂

像店里的糯米蒸糕

只是增加了米糕的绿馅

这样口感更好

其他部分按传统做到最好

将文化内涵用新的表达方式做出来

大概就是平衡点吧”

毕竟娘惹菜

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峇峇娘惹们

是特殊的情怀

一想起娘惹菜,就会想起它

为什么这么制作

想起和家人共度的时光、想起故乡

这些平凡食物,是他们的身份和根源

也是他们家族间传达爱的语言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