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家荡产买盲盒,是“韭菜”还是“真香”?
文创
文创 > 文创资讯 > 正文

倾家荡产买盲盒,是“韭菜”还是“真香”?

2019年可谓是 中国的“盲盒元年”

走进购物中心和商超

不难见到各大潮玩店卯足劲儿推盲盒

无论是商场的橱窗、货架上

还是无人售卖机

都摆满颜色各异、姿态憨奇的盲盒玩偶

拿起手机

线上随便点进一家购物平台

也有品类齐全的盲盒可供选择

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大品牌

也不甘落后

纷纷跨界“玩”起了盲盒跨界

吃的穿的用的……

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真香!”“剁手!”“冲!”

眼看周围不少小伙伴

纷纷“入坑”收集盲盒的大军

就连小编的办公桌上

也摆着好几个盲盒玩偶

小小盲盒,何以拥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盲盒,顾名思义,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最早诞生于日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扭蛋。

盲盒最初名字叫mini figures,流行欧美后也开始被称作blind box,盒子是不透明的,只有打开才会知道里面是什么,用户抽到什么全凭运气。

近几年,盲盒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无论是联合艺术家打造IP,还是与漫画、游戏、电影等知名IP进行合作,不同款式、不同形象的盲盒吸引着以年轻人为主的受众群体购买。阿里《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近20万消费者每年花费2万余元收集盲盒。其中购买力最强的消费者一年购买盲盒甚至耗资百万,这里面95后占了大多数。

泡泡玛特创始人兼CEO王宁曾说:“Molly(盲盒知名IP)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喜爱的形象,背后的逻辑更像是100个人心中有100个哈姆雷特,它把自己的灵魂掏空,你可以把你的灵魂装进去。我觉得这是潮玩的一个魅力。”

吴晓波分析:“喜欢盲盒的人,认为买盲盒很值,因为成年人的世界实在是太枯燥、太焦虑、太乏味了,所以花几十块钱买一个盲盒,在打开的瞬间让自己有一点小小的惊喜,或者是小小的失望,这种感觉已经是成年人生活中的稀缺性体验了。”

然而,在受到追捧的同时,盲盒的“爆火”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多次被指涉嫌抄袭、部分限定款盲盒在二手平台上溢价几十倍……根据第三方投诉平台黑猫投诉显示,截至6月3日,关于泡泡玛特的投诉量已达1338条,投诉原因主要集中在“质量差”“退货退款进程慢”两大问题。

盲盒经济的背后,到底是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的触达还是“割韭菜”的资本狂欢?消费盲盒到底是不是“智商税”?“盲盒热”到底能持续多久?不妨通过这份问卷的填写探之一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