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少了它,就不是中秋节丨文化风向标
文创
文创 > 风向智库 > 正文

北京城里少了它,就不是中秋节丨文化风向标

北京城里少了它,就不是中秋节丨文化风向标

【民俗历】

中秋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八月十五 庚子年 乙酉月 丁丑日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宜:争饼追月,得其所哉

北京城里少了它,就不是中秋节丨文化风向标

《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在中秋这一天,人们赏月、吃月饼,由于中秋时节多天气晴朗,正是赏月的最佳时期,也因为月圆,人们赋予了中秋节“阖家团圆”之意。凤凰网文创频道在变化的每一天中,为你提供一份笃定的守候。

阳关曲 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在中秋这天,月亮从神话传说中“嫦娥”“玉兔”的居住地,逐渐成为人们思乡与情感寄托的一个象征与符号。自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定位法定假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北京城里少了它,就不是中秋节丨文化风向标

唐代八瓣菱花形月宫镜 故宫博物院藏

【礼俗】北京城里少了它,就不是中秋节

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 《北京岁华记》中描述道:“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

民间祭兔更具游赏性。百姓将玉兔唤为兔儿爷,严肃的皇家礼俗变成了轻松的大众活动。清代诗人栎翁曾作“兔儿节”一诗:“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到了清末,兔儿爷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儿童的玩具。中秋时节,兔儿爷的摊子在大街上挤挤挨挨,前来买兔儿爷的大人小孩熙熙攘攘。作家老舍曾深情地回忆道:“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孩子们都得买兔儿爷,大家都觉得要是连兔儿爷都不买那还怎么得了。” 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京城里少了它,就不是中秋节丨文化风向标

兔儿爷山 图源吉兔坊

【冷知识】“嫦娥”和“玉兔”在月亮上待了多少天?

与七夕节相似,中秋节也有着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浪漫的民间神话传说。关于“飞天”的梦想,之前曾是国人触不可及的情结。但在2013年12月2日我国首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后,这个梦想好像离我们稍微近了一些。2016年4月,“嫦娥三号”和“玉兔月球车”拍摄到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分辨率全彩照片首次公布,让全世界都看到了这个真实的月球,也给全世界科学家研究月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随后,在2018年12月8日,以采样月面为目标的“嫦娥四号”也顺利发射,并且在今年的8月31号结束了月夜休眠,进入第21月昼工作期。“嫦娥”“玉兔”这些命名赋予了传统文化别样的意义,既有着现代人对未知太空的探索,又诠释了古人对于月亮的丰富想象,是中国人的独有的专属浪漫。

北京城里少了它,就不是中秋节丨文化风向标

嫦娥四号着陆器

【节气好物】现在月饼届的“奇葩”,却是古人的最爱

中秋当然少不了月饼。古人吃的月饼都有什么馅呢?明代《宛署杂记》记载:“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可知,当时市场上已经有水果馅的月饼。清代《随园食单》中介绍了一种“刘方伯月饼”:“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儿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从文字看来,这应该是五仁月饼。

如今,月饼的种类愈加丰富多样。各种新兴品牌不断涌现,推出了五花八门的口味。由于今年各大高校纷纷调整中秋国庆假期,为缓解学生的思乡之情,许多学校推出了种类丰富的定制月饼。同济大学推出32种口味月饼,苏式、广式月饼均包含在其中;兰州大学将学校的六种代表性建筑物融入到月饼制作中;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还创新了油泼辣子、葫芦鸡等当地特色“盲盒”月饼,让学生感受到当地的美食特色。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