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断舍离,只有我离不开旧物
文创
文创 > 风向智库 > 正文

人人都在断舍离,只有我离不开旧物

堆叠在实木椅上的旧衣物,始终无法扔弃。/ 图虫创意

要不是这些旧物,我的人生白过了。

世间的真理千千万,但“每件穿过的T恤最终都会变成睡衣”绝对是最让人认同的其中一条。

诚然极简风盛行已经是个公开的风潮,年轻人们也习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抛掉不需要的,只留最需要的,似乎这样就能把更多空间留给更好的生活。

当然像这种简单到极致的生活,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但即使再多看十遍《断舍离》,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扔下生活里曾经的点点滴滴。迷恋旧物,也没有什么不好。

旧的东西反而更能给我们以安全感。睡觉穿的旧T恤,每天踩着不磨脚的旧鞋出门,床上一摆就是许多年的童年玩偶,旅游总要放进行李箱的毛巾枕巾……即使已经好久没用过现金,但外出还是会带上旧钱包,它有着令人安心的质感和味道。

如果说断舍离是为了在未来迎接生活,那么迷恋旧物的我们,现在正在认真地拥抱生活。

我们开始迷恋旧物的契机,大概是因为当初看似普通的一切,现在都是无价的。/ 《时光机》

旧物是我们的生活集锦簿

对于自由摄影师朱宝蕾来说,2019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她终于拥有了一间专属于自己的房间。最关键是,整个改造她没有花一分钱。

她从大学时代就对收藏旧物件感兴趣,毕业后更是开始探索不同城市的废弃拆迁楼。在废楼里,朱宝蕾发现很多废弃物件其实都很好看,想到这些物件最终要被填埋在泥沙之下就感到非常可惜。

慢慢地,几乎每一件好看的旧物她都会捡回家。而这些旧物,渐渐填充了她的专属小天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我总觉得,以前的物品比现在的更加耐看耐用。或许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件物品要用很久,所以人们对于物件的设计更加用心。”

朱宝蕾的房间,每一处都透着满满的旧日回忆。/ 朱宝蕾微博

在朱宝蕾眼中,别人丢弃的都是她的宝贝。每个宝贝都有一段故事,一份不易割舍的情感。

就像三毛曾经说过:“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做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

快消时代,人们大量地买进新东西,又大量地遗弃。但依然有像朱宝蕾这样的旧物爱好者,致力于挖掘旧物在新时光里的不同面。

时装品牌拉夫·劳伦(Ralph Lauren)的高管玛丽·伦道夫·卡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的公寓就像一座舒适的农舍,里面散乱地放置着各种各样的旧物,她称之为“这是我们生活的集锦簿”。

旧物和新潮并不冲突,毕竟站在时尚最前沿的人,也会钟情旧物。/ JAKE NAUGHTON/THE NEW YORK TIMES

卡特之所以如此迷恋旧物,恰恰是因为她知道,物品不是永恒的。

“我16岁的时候,我家房子被烧毁了,整座房子变成了装满灰烬的沙盒。所有东西——包括书本和照片——都没了。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定义了家庭生活的东西。从那以后我就知道,物品是可以替代的,而人不是。”

物品并非无可替代,我们为什么依然在生活中依赖旧物?可能是因为当我们留住旧物的时候,同时也在这份长久相伴中治愈着自己。

旧物癖,省钱又省心

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汗·帕穆克在《纯真博物馆》里写过两类收藏者。一类是出自西方文明,以自己的收藏为荣并希望把它们展出的骄傲者。另一类则是把收集、积攒起来的东西藏在一边的害羞者。

帕穆克把《纯真博物馆》变成了真实存在的博物馆。在现实中的纯真博物馆入口处他写道:“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远比宏大文化更丰富,更有人味儿,也更令人快乐。”

在日常生活里,每一个患上旧物癖的人就是这样的生活收藏家。

纯真博物馆的部分藏品。/ the Museum of Innocence

有人认为旧物癖也许是消费降级,但也可以被认为在物质极大丰富后,人们想回到一种物品本身的功用,不再追赶那些流行酷炫的新产物。

既不是升级也不是降级,消费的终极意义是让人生更加充实。近年悄悄刮起的复古vintage风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开始返璞归真,回溯过去的美好。

根据美国最大寄售转卖网站ThredUP发布的研究报告,2018年全球约有5600万女性消费者购买过二手衣物,整个二手服饰市场规模高达24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这个数字将猛增至510亿美元。

TredUP分析认为,二手服饰增速如此之快主要归功于商品的循环售卖(Resale),古着市场就是这种循环经济的典型。

在经济学家研究中,二手经济的发展未来可期。/ TredUP

新消费趋势下,95年以后出生的Z世代已经成为二手经济的核心拥趸。循环售卖、循环使用的二手商品不只有衣服,年代久远的旧书、旧杂志、二手镜头、黑胶唱片、二手改装车现在都有繁荣的流通市场和无数粉丝。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既希望在可接受的价格范围内享受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又不愿看到过度生产造成不必要的商品浪费和垃圾成山。

脱离快消时代的束缚限制,旧物不再显得格格不入。旧物里头那些隽永珍重的回忆,能够在日新月异的浪潮里保存下来,传递到一个个再次让它发光的人手里。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意义。

迷恋旧物的人,很难逃过散发着墨香的纸质书的诱惑。/ unsplash

多抓鱼作为当下被使用最频繁的二手书交易平台,月销量达到十万册。创始人猫助讲过一段话:“我希望有一家循环商店,可以把那些曾经对我很重要的物品通通收下,然后转交给需要它们的人。”

无论是改装旧物还是传递旧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能凭借它们穿越回人生里某个旧时阶段,然后再把这些散发着温暖光芒的过往,交到了每个值得珍重的人手中。

而这些藏在老物件中的美好,永远都不会过时。

人生不止一次

旧物也可重生

在日本,有越来越多人沉迷于“伤痕下的景色”。

这种伤痕艺术叫做金缮,日语中称为“きんつくろい(Kintsukuroi)”。金缮是运用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工艺名称,本质上是修复的范畴。

过去,东西坏了就丢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不能这样失去下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说“继续吧,再一次吧”?

“难道面对这些,我什么都不能做吗?”许多人突然强烈地想要抗拒失去,他们希望把这些带有往日记忆的旧物留下来,继续过日子。

用金缮修复过的器物。/ 《金缮:惜物之心》

开办金缮教室的堀道广发现,很多人在地震后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职业金缮师,他的金缮教室现在毕业生有四五百人,在学的也有500人左右。

他们在学习修补旧物的同时,也在修补过去的故事。这段痛苦的经历让人们意识到,就算有一天旧物被划上伤痕,就算无可避免地支离破碎,还能有一种办法,恢复它们的生命力并继续生活。

“大概就是人生不止一次,人生可以重生的道理吧。”

在中国越来越多人也用金缮修补日常之物。江南大学的老师邓彬是最早将金缮文化引入国内的人,他接受的金缮修复委托里有一半都是日常生活物。

日本知名金缮修复师堀道广和妻子,他们家中摆放的几乎都是金缮器物。/ 《金缮:惜物之心》

2013年至今,几千件被修复好的器物里,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微波炉专用碗”。这个碗的主人是一个从小父母离异的女生,从来没有和母亲生活过。

后来女生在上海工作,有一次生病母亲特意过来照顾她,当时买了一套餐具带给她,这个碗就在其中。碗摔坏后,她无论如何都想把它留下来,把这个承载着难得亲情记忆的载体留下来。

无论昂贵还是便宜,每一件我们心爱的旧物上都有着和物品一起生活过的痕迹。这份想要继续使用下去的心情,亦是我们寄托在物品上的思念。

在电影《大佛普拉斯》中,拾荒者肚财直到身亡后,他唯二的好友才第一次踏进了他的家,发现了他摆满心爱旧物的太空舱“卧室”。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的一个小宇宙。/ 《大佛普拉斯》

电影旁白里说“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幸好我们还有旧物。审视旧物对旧物爱好者来说,往往也意味着自己与人生某些部分的和解与释然。

旧物启动我们的另一个灵魂,让我们经营另一个身份,亦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法器。这就是我们的珍物。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